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直接暴力
间接暴力
好发于第2、3跖骨及腓骨下1/3
骨骼疾病
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
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
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
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呈一定角度
骨折线呈螺旋状
骨质碎裂成三块(含)以上
发生在儿童的长骨,受到外力时,骨干变弯,但无明
显的断裂和移位
骨折片相互嵌插,多见于股骨颈骨折,即骨干的密质骨嵌插入松质骨内
骨折部压痛和轴向叩击痛
松质骨因外力压缩而变形,多见于脊椎骨的椎体部分
骨折线经过骨骺,且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被 Salter 和 Harris 分为 5 型
骨折端不易发生移位的骨折
骨折端易发生移位的骨折
完全骨折
青枝骨折
裂缝骨折
骨盆>股骨>胫骨腓骨
发热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畸形
异常活动
骨擦音,骨擦感
X线
CT
磁共振对软组织层次的显示和观察椎体周围韧带、脊髓损伤情况较好
可观察椎管内是否有出血
还可以发现 X 线平片及 CT 未能发现的隐匿性骨折并确定骨挫伤的范围
休克
主要累及肺,脑
肝脾破裂
肺损伤
膀胱和尿道损伤
直肠损伤
重要血管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
脊髓损伤
濒临缺血性肌挛缩
缺血性肌挛缩
坏疽
患肢感觉异常
被动牵拉受累肌肉出现疼痛
肌肉在主动屈曲时出现疼痛
筋膜隔室即肌腹处有压痛
长期卧床
压疮
下肢深静脉血栓
感染
肘关节骨折
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僵硬
急性骨萎缩
腕舟状骨骨折
缺血性肌挛缩
骨折后 2 周内血肿机化形
成肉芽组织
2~6 周内骨内、外膜处开始
形成骨样组织
约需 3~6 个月
约需 1~2 年
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
痛
局部无异常活动
X 线片显示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骨折线模糊
年龄
健康状况
骨折的类型
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
软组织损伤程度
软组织嵌入
感染
不当的治疗方法影响骨折愈合
抢救休克
包扎伤口
避免骨折端在搬运过程中对周围重要组织,如血管、神经、内脏造成损伤
减少骨折端的活动,减轻病人的疼痛
便于运送
迅速转运
旋转
承重
避免创伤性关节炎
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成角移位必须完全复位
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 1/3,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 3/4
成人下肢骨折缩短移位不超过1cm
儿童下肢骨折缩短移位不超过2cm
允许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的成角10°
手法复位
为达到解剖复位
小夹板
骨科固定支具
石膏绷带
头颈及外展支具固定
持续牵引
骨外固定器
内固定
康复治疗
皮肤由骨折端自内向外刺破,软组织损伤轻
皮肤破裂或压碎,皮下组织与肌组织中度损伤
广泛的皮肤、皮下组织与肌肉严重损伤,常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Gustilo-Anderson 又将第三度分为三个亚型
ⅢA 型,软组织严重缺损,但骨膜仍可覆盖骨质
ⅢB 型,软组织严重缺损伴骨外露
ⅢC 型,软组织严重缺损,合并重要血管损伤伴骨外露
术前检查与准备
通常伤后
6~8 小时内是清创的黄金时间
清除失去活力的肌肉,筋膜
保留未断裂的血管,神经,保留肌腱
骨折固定与组织修复
闭合创口
关节囊内外层分层清洗,早期复位及固定,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超过一般愈合时间仍有反常活动
超过一般愈合时间仍有反常活动
X显示骨折端有硬化骨质
畸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