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溶质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中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白蛋白(清蛋白)A
球蛋白G
纤维蛋白
A/G小于1为肝病变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G)
营养作用(A)
作为载体运输脂质、离子、药物等物质
参与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等生理过程。(纤维蛋白)
免疫功能(球蛋白)
缓冲功能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成年男性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新生儿约为55%
血细胞比容反映红细胞的相对数值
全身血液总量称为血量
正常成年人血量相当于体重的7%~8%
血液的密度主要取决于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
血浆的密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黏度来源于血液流动时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
渗透指被半透膜隔开的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自行发生的水分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溶液中扩散的现象
渗透压指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单位面积半透膜的力量
水总是从渗透压低➡️渗透压高
渗透压与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颗粒数成正比,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和种类无关
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占血浆渗透压的99.6%
80%来自于钠离子和氯离子
血浆中的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主要由血浆蛋白形成,其中75%~80%为白蛋白
晶体渗透压对于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起重要作用
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使组织回流减少而滞留于组织间隙,形成水肿
如0.9%NaCl溶液或5%的葡萄糖溶液
渗透压低于或高于血浆渗透压称为低渗或高渗溶液
等张溶液是由不能自由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形成的等渗溶液
0.9%的NaCl溶液和5%的葡萄糖溶液既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
1.9%尿素溶液是等渗溶液不是等张溶液
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血浆中pH的相对稳定取决于血液中的缓冲组织、肺和肾的正常生理功能
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碳酸氢钠/碳酸
肾脏 排酸保碱
维持内环境稳态
运输功能
调节体温
参与生理性止血
免疫和防御保护功能
液压
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
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呈双凹圆碟形
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主要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具有一定的缓冲血浆pH的能力
是血红蛋白合成必需的原料
体内铁的供应不足或铁代谢紊乱均可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又称缺铁性贫血
是红细胞合成DNA所需要的辅酶
叶酸的转化需要维生素B12的参与
食物中维生素B12的吸收有赖于胃黏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与其合成
内因子缺乏均可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的发生。
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最重要的基本物质。
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调节
EPO主要由肾脏合成,肝脏也可合成少量。
白细胞(WBC)是一类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
变形能力、趋化性及吞噬能力都很强,在血液的非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参与过敏反应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参与变态反应
是机体的免疫细胞,主要执行特异免疫功能
T淋巴细胞主要执行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主要执行体液免疫
吞噬免疫
具有变形运动、趋化性、吞噬和分泌等特性,是机体执行防御功能的生理基础
参与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反应,防止病原体微生物的入侵,但不同种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又有所不同。
是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脱落而形成的具有代谢能力的活细胞,体积小,无细胞核,常呈双面微凸圆盘形。
血液中血小板的正常值为(100~300)✖️10的九次方/L。
当血小板数量超过1000✖️10的九次方/L时,可增加血液的黏稠度,容易形成血栓
当血小板数量低于50✖️10的九次方/L时,可产生异常出血,皮肤和黏膜下出现淤点,甚至大片淤斑,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黏着于血管损伤处暴露的胶原纤维上的现象(止血)
ADP是引起血小板聚集最重要的物质
ADP
胶原
组胺
5-HT
凝血酶
A2,TXA2
前列腺素
细菌
病毒
抗原-抗体复合物
药物
当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阿尔法-颗粒或溶酶体内的多种活性物质释放出来的过程称为血小板的释放
参与生理性止血
释放因子
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简称血凝,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多聚体,交织成网并网军血细胞及其它成分,形成血凝块。
血液凝固成1~2小时后,血凝块回缩所析出来的淡黄色液体,就是血清
血浆于血清的区别在于,血清中缺少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发生时消耗的凝血因子
将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
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被激活成凝血酶(钙离子的作用)
纤维蛋白酶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生成纤维蛋白
由凝血因子11启动
由组织因子3,HF启动
内源和外源都有钙离子的参与
在生理止血时,凝血也只限于受损伤的局部,而不会影响全身血液循环,说明血浆中还存在抗凝系统。
主要由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为体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
由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肝素的凝血作用都很强。
肝素能与抗凝血酶结合,能极大地提高凝血酶与凝血因子的亲和李啊,使两者的结合更快更稳固,促使激活的凝血因子立即失活。
加钙离子
增加血液的接触粗糙面
应用促凝剂
局部适宜加温
除钙离子剂:枸橼酸钠、草酸钠和草酸钾
降低血液温度
应用抗凝剂
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
血型是指血细胞摸上存在的特异抗原性物质的类型
ABO血型系统中有两种不同的抗原,抗原又称为凝集原,在红细胞膜上,分别为A抗原和B抗原。
血清中含有与其相对应一样的两种抗体,抗体又称为凝集素,存在血浆之中,即抗A抗体和抗B抗体。
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混合,当红细胞膜上的A抗原和抗A抗体相结合时,会出现红细胞彼此聚集成簇,称为红细胞凝集。
实质是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和相应的抗体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危害是发生血溶。
同一机体以生俱来应该含有ABO系统的某种抗原以及不含有该抗原的相应抗体。
存在血浆或血清中
A抗体只能与A抗原结合
B抗体只能与B抗原结合
抗A检测为蓝色,抗B检测为黄色
天然抗体多属于IgM,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每个IgM具有10个抗原结合点。
免疫抗体属于IgG抗体,分子量小,可以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显性基因:A基因,B基因
隐形基因:O基因
已知的抗A抗B血清(含有抗体)检测未知的抗原。
与临床关注密切的有D、E、e、C、c五种,其中,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
将红细胞膜上含有D抗原的称为RH阳性,红细胞膜上不含D抗原的称为RH阴性。
血清中不存在抗RH的天然抗体
抗RH抗体不是先天就有的抗体,它是后天获得的免疫抗体
这类抗体主要是IgG,分子量小,能通过胎盘屏障。
只有RH阴性的人会产生D抗体
RH阳性的人无论如何都不会产生D抗体
1⃣️RH阴性的人,第一次接受Rh阳性人的输血,不会发生凝集反应,当第二次或多次接受Rh阳性输血时,就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2⃣️Rh阴性的孕妇妊娠Rh阴性的胎儿,胎儿体内的D抗原有可能进入母体,使母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Rh抗体,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中,使胎儿血液中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而溶血,严重时可导致胎儿死亡。第二次妊娠时,母体的抗Rh抗体可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新生儿溶血。
供血者RBC不被受学者血清所凝集
保证ABO血型相合
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
在输血前也必须进行交叉配血实验
主侧:供血者红细胞➕受血者血清
次侧:受血者红细胞➕供血者血清
若主侧、次侧均没有出现凝集反应,说明配血相合,可以安全输血
若主侧出现凝集反应,不管次侧是否出现凝集反应,说明配血不合,不能进行输血
若主侧不出现凝集反应,但次侧出现凝集反应,在紧急情况下可少量(一般不能超过200ml)且缓慢输血
次侧凝集,在紧急情况下可少量缓慢的输血
主侧凝集,绝对不能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