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契丹民族性格豪放勇武,最能体现辽诗特色的当推契丹诗人之作,契丹诗人多君主、皇族和后妃。
辽第一个有名的契丹诗人—耶律倍,作品《海上诗》。
辽道宗耶律弘基皇后
雄豪俊爽之诗,如《伏虎林待制》;委婉深曲之作,如《怀古》;另有《回心院词》10阕,情感深挚,意象细腻。
刚柔并济、个性鲜明
诗歌:没息义显《天下共乐歌》、《劝世歌》
文章:聂鸿音《西夏遗文录》
金代最重要诗人、诗论家,其诗生动展示金、元易代之际的历史画卷,以写于金亡前后的“纪乱诗”为上乘。 把悲壮慷慨的感情表现于苍莽雄阔的意境中,表现国家灭亡、人民遭难的现实,,情感悲凉而骨力苍劲,是元好问的独特诗风。
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把对现实的悲怆情怀与对历史的批判意识融合,增加了诗的思想深度,如《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出都》、《岐阳三首》等。
《论诗三十首》
七律受杜甫影响,功力深厚,意境沉郁。
七古也气势磅礴,意象奇伟壮丽,但无粗戾豪肆、一览无馀之病
五言诗浑融含蓄
雄浑苍莽,境界博大壮阔
摧刚为柔、幽婉深挚之作
诗论集中在论诗绝句和序跋文字中,如《论诗绝句三十首》(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诗论绝句)全面评论汉魏下迄宋季千馀年间的重要诗人及诗派,表达重自然天成的意境和雄放壮伟的风格的主张。
论诗绝句自身也是优美的诗歌作品。
号龙须老人
《和高子文秋兴二首》
闲远冲淡的师风
晚年一度修撰《辽史》
《竹溪集》、《穆棱道中二首》
宋初开国勋臣党进的第十一代孙
奇古诗风
《东山集》
世称其词为东山词
和吴激的词合称“吴蔡体”
世称其词“萧闲词”
《相见欢》、《念奴娇》
号湛然居士
《湛然居士集》
《桐江集》
《春半久雨走笔》较有代表性
《同陈养晦兵后过邑》
《清容居士集》
古体诗有李白的遗风
《道园学古录》
杨载
笵椁
揭傒斯
《雁门集》
指取向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对原作人物性格、关系、故事情节等作大幅创造,歌颂爱情,颂扬青年男女对礼教的反抗,成为以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为基调,充满乐观进取精神的爱情故事。
张生是珍惜青春、充满生命活力的年青人。改造《会真记》中“非礼不可入”的痴情张生形象,爱敢恨,敢于承当对恋人的责任和义务。
崔莺莺向往外面世界,追求爱情、自由;知书识礼,深懂应遵守礼教规范。内心的冲突:先是唯恐“辱累先考”,压抑对张生的情感→后经内心激烈冲突,“报德难从礼”,作出大胆越轨行动。
红娘、法聪、老夫人三个形象,既丰富了作品内容,也强调了反礼教斗争的艰巨性;董解元注意表现两代人思想冲突,深化了原有题材的社会意义。
充分发挥诸宫调说唱结合的特点,将叙事抒情结合,既叙述恋爱故事,又深入细致地刻划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借助说白唱词,把张生的痴迷、莺莺的娇羞,红娘的爽朗机灵写得维妙维肖。
语言既不太文,也不太俗,呈现出质朴奇俊的独特风格《西厢记》受其影响。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词集名《天籁集》,现存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少时历战乱,作品常流露沧桑感和失落感。
取材于《长恨歌》,写李杨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深刻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
代表作
后世的《惊鸿记》、《长生殿》等作品不同程度的受其影响,长生殿更多袭用梧桐雨
是具喜剧色彩的爱情戏。素材源于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内容大致与白诗相同,但思想倾向迥异:以洋溢的激情写女子大胆追求爱情,勇敢向封建家长挑战,歌颂婚姻自由。
号东篱,有“曲状元”之称,散曲被辑为《东篱乐府》传世。
代表作
浓郁的悲剧氛围,含蓄深沉地传达人生落寞、迷惘莫名的意境。
揭示对历史人生的体悟,通过戏剧冲突,抒发无法主宰命运的悲哀。
以“秋天”为背景,突出萧瑟悲凉,笼罩灰暗荒漠的气氛,表达出对时代的体验。
全真教主张儒、道、佛三教合一,性命双修,参悟生命真谛。马致远借鉴了全真教思想主张,宣扬应与世俗社会保持不即不离的关系,求取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化解生活中的种种痛苦。
洞宾形象概括了一般热衷功名利禄的士子的共同心理。
采用梦境叙事的技巧,却以现实为依据,使神仙道化题材转为关于知识分子命运的寓言故事,高度概括了官场的腐败,以及涉足其中的知识分子本性的“迷失”。
虚中有实的写法,冲淡了题材本身的“神道”色彩,使之具批判现实的意义。
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
兴起于北方,除了关汉卿、马致远外还有一些较高水平的作家。
以关汉卿为领袖,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纪君祥、杨显之、石子章、王仲文等,彼此联系密切,对杂剧艺术的提高及风格的趋同有益。
具浓郁悲剧色彩的历史剧,主要据《史记·赵世家》敷演成。
奸臣屠岸贾的残暴狠毒与程婴、公孙杵臼等慷慨赴义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尖锐的戏剧冲突,全剧基调惨烈悲壮。
与反元复宋的民族意识和思想情绪吻合;黑暗年代呼唤正义,讴歌为正义而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并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乐观精神。
人物形象塑造:在剧情展示和矛盾冲突中塑造具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崇高品格的正面人物形象,如程婴忍辱负重、沉着坚毅、视死如归的性格。
白朴、李文蔚、尚仲贤、戴善甫、侯正卿、史樟、江泽民、李进取、陈宁甫、彭伯威、王伯成、赵文殷、郑廷玉等人,共同构成河北作家群。
本自唐传奇《柳毅传》,虽有神话色彩,但折射出现实人间社会图景。
揭露夫权束缚造成妇女的悲惨命运。
柳毅至诚书生形象:见义勇为,体现富同情心的传统美德。
文辞本色而秀丽,关目紧凑而热闹,波澜迭起,境界阔大:第二折曲白结合的说唱方式,带有说唱文学向戏曲过渡的痕迹。
高文秀、张时起、李好古、顾仲清、张寿卿、武汉臣、岳伯川、康进之、王廷秀等,构成了山东作家群。
农民英雄李逵形象:热爱梁山正义纯洁的起义事业,不允许任何人玷污它;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同时又颇粗鲁莽撞的性格,又不无小聪明;负荆请罪则写出豁达的胸怀和勇于认错的品质。
喜剧手法的运用。李逵和宋江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由误会产生。误会产生的缘由是严肃的,生发出一系列喜剧性情节。这种从人物性格出发的误会性冲突,使此剧充溢着浓郁的喜剧气氛,深化了人物的性格。
石君宝、于伯渊、赵公辅、狄君厚、孔文卿、李潜夫、李寿卿、刘唐卿、吴昌龄,构成山西作家群。
故事源自汉刘向《列女传》,唐代有《秋胡变文》。塑造勤劳、善良,具坚贞操守和反抗精神的妇女罗梅英形象。曲词本色泼辣,与人物思想性格吻合。
公案剧。对元吏治腐败,恃强凌弱、欺诈浇薄的社会风气,及下层妇女苦难的生活均有反映,现实意义。
关汉卿的杂居思想内容上的共同特点是对压迫者的深恶痛绝和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并通过他们之间的矛盾斗争,突出了人物的坚强性格和战斗精神。
《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
《救风尘》、《金线池》、《谢天香》、《望江亭》、《拜月亭》
《单刀会》、《西蜀梦》
元代社会秩序失范,官吏贪赃、阶级冲突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冤狱重重。窦娥悲剧命运的偶然性,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必然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望江亭
救风尘
鲜明的剧场性——“场上之曲”。
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重写主要戏剧矛盾,能迅速引起观众兴趣
重视舞台效果,不分散观众对戏剧矛盾的注意力,努力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赋予戏剧更充实的内容,以强烈的戏剧冲突吸引人。
注意戏剧冲突节奏的处理,注意场面冷热调剂,张弛交替。
擅于设悬念;解决悬念的方式,往往出人意料外,又在情理中
戏剧语言以本色当行著称,“曲尽人情,字字本色”(王国维)。
人物唱词在抒情中含鲜明的动作性,切合特定的戏剧情境
对语言敏锐和精细的辨析力:
不同环境中,同一人物的语气、措词,会随情势心态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教养、地位等,语言风格不同,体现不同的气质和个性。。
既立足于戏剧语言性格化,又博采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素材,包括谚语、俚语、成语、口头禅等。
关剧纯熟的语言艺术是杂剧作为代言体叙事文学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元代戏曲创作最高水平。
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象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张生,去掉功名利禄的庸俗及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突出对爱情执著诚挚的追求,是一个“志诚种”; 大胆追求爱情而又鲁莽痴迂。
崔莺莺,对爱情炽热地追求,始终把“情”摆在最重要位置上,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是一个赤诚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建传统的女性形象。长期受到礼教的熏陶,性格热情又冷静,聪明而狡狯。
红娘出于对爱情追求的认同,见义勇为,缘情反礼不满封建礼教对年青人的捆束,机智倔强的个性;搬弄封建教条,对其大胆嘲弄,泼辣又机智
语言符合戏剧特点,能和表演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如第三本第二折的一段曲文,动作性强,适合于舞台表演和人物性格的刻划。
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唱词根据人物身份、地位、性格不同,呈现不同风格:张生文雅,郑恒鄙俗,惠明粗豪;莺莺婉媚,红娘鲜活泼辣。
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强烈的戏剧效果,是《西厢记》语言特色。
唱词部分大量置入唐诗宋词意象,因此也被誉为诗剧。
元世祖-元十三年(1276),元军攻渡长江,统一中国,北方人士大批南迁
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
本事出于唐陈玄祐传奇《离魂记》,照元初赵公辅作及有关说唱材料改编而成,张倩女、王文举。
倩女魂魄代表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与追求,大胆冲破礼教观念,与心上人私奔。
现实中倩女躯体只能承受离愁别恨的熬煎,病体恹恹。
既渴求爱情婚姻,又面对礼教禁锢,是封建时代女性的真实处境。
倩女之魂寄寓挣脱礼教枷锁的女性心态;倩女病躯体现出礼教下女性百般无奈。
词藻俊美,刻划人物细致入微。
据王粲《登楼赋》虚构而成。
重要作品
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一种与音乐密切配合的文体
元破南宋后,杂剧向以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戏剧圈转移,南移路线主要是沿大运河和长江水路,杭州、扬州、建康、平江(苏州)、松江等是杂剧荟萃之地。
第一阶段:元世祖至元13年(1276)至大德(1297~1307)间
代表作家是在北方已享名的作家,如关汉卿《望江亭》杂剧中插入南戏片段。
第二阶段:元武宗至大(1308~1311)到元文宗天历(1328~1330)至顺(1331~1332)间
北方籍郑光祖、乔吉、宫大用、秦简夫等,主要创作活动在南方;南方籍如金仁杰、屈子敬等成为杂剧创作生力军。
杂剧及散曲被奉为“乐府”正宗,如周德清撰总结北曲音韵《中原音韵》,钟嗣成撰记述杂剧作家作品《录鬼簿》,对杂剧总结评论,对理论、经验探索。
创作上体现出南方人文色彩:风格趋向典雅,题材多文人韵事和仙道隐逸;伦理题旨加强,积极精神消退;“本色”“当行”并重,转为侧重辞藻华美,剧作舞台性有所忽视。
杂剧走向衰落。
衰落的原因:体制缺陷:一人主唱形式有说唱文学痕迹,限制发挥,第4折多成强弩之末;南戏体制更优。
南戏之祖
蔡伯喈,体现知识分子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软弱性格与恪守礼教伦理观念相关,封建伦理本身的矛盾。有情有欲、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软弱性格造成人生悲剧。
赵五娘,善良朴素、刻苦耐劳,体现中国妇女优秀品德;揭示出其不幸是礼教纲常造成的;歌颂其“有贞有烈”,守礼行孝,但更多揭露封建伦理纲常下女性的隐痛。
蔡伯喈和赵五娘形象的出现,说明元后期,戏剧舞台逐步摆脱单线平涂的类型化的写法,注意多角度地展示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
情节沿两条线索发展:蔡伯喈离家后的遭遇;赵五娘家中种种苦难。
写蔡伯喈在荣华富贵中辗转无奈和赵五娘饥寒交迫,广阔展示出生活画面。
关目安排上,注意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有助于加强整部戏的悲剧气氛,使人物性格呈现得更加鲜明。
最突出成就:配合人物不同处境及两条线索,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赵五娘语言本色;蔡伯喈词藻华丽,充分注意到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的关系。
富动作性。不少唱词、对白能与角色动作结合,成为蕴味深厚的潜台词。
借鉴和吸收杂剧创作的文学成就,大套曲文抒写人物心理,是《梧桐雨》、《汉宫秋》第四折因物起兴手法的延续。
“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南词叙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