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主要的排泄器官
对人体的水盐代谢和离子平衡起调节作用,参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分泌多种活性物质
髓质由10~18个肾锥体组成
肾锥体突入肾盏内
肾锥体底呈辐射状伸入皮质的条纹
位于髓放线之间的皮质
一条髓放线及其周围的皮质迷路
一个肾锥体与相连的皮质
肾锥体之间的皮质部分
血管球(皮质迷路、肾柱)
肾小囊
近曲小管(皮质迷路、肾柱)
近直小管
细段
远直小管
远曲小管(皮质迷路、肾柱)
弓形集合管(皮质迷路)
直集合管(髓放线、肾锥体)
乳头管(肾乳头)
肾单位
泌尿小管
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有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近直小管、细段和远直小管三者构成的U型
位于皮质的浅层和中层,85%,在尿液的形成中其重要作用
位于皮质的深部,15%,对尿液的浓缩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有孔毛细血管
孔径较大,常无隔膜
孔面积占30%~40%
连接于血管球毛细血管之间,主要由球内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组成
特化的平滑肌细胞(伸缩性细胞)
吞噬、清除滤入基质内的小分子或大分子物质
防止血管球毛细血管因较高静水压而扩张
合成、分泌基质成分
合成酶及生物活性物质
具分裂能力,病理下,大量增殖
三维网状结构给毛细血管提供支持
亲水的多为阴离子水合凝肽,为血浆滤过提供场所
正常少,病理多,吞噬免疫复合物
足细胞
单层扁平上皮
初级突起
刺激突起互相嵌合
裂孔膜
参与血管球基膜,形成,更新
有活跃的胞吞
支持毛细血管
调节血管球滤过率
免疫功能
有孔内皮
基膜
足细胞裂孔膜
分子量70kDa以下、直径4nm以下
带正电荷的物质易于通过
一天约180L,除不含70kDa以上的蛋白质,其成分与血浆相似
上皮为立方形或锥形,细胞分界不清,胞体较大,胞质酸性,核圆,基底部
腔面有刷状缘,侧面有侧突,基底面有发达的质膜内褶
结构与近曲小管相似,不如近曲小管发达
几乎全部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
65%钠,85%水,50%尿素,80%~85%的碳酸氢根
临床上常利用马尿酸或酚红排泄试验来检测近端小管的功能
糖尿病、20%甘露醇
单层扁平上皮,无刷状缘
有利于水和离子的通透
官腔较大而规则,管壁上皮细胞呈立方形
细胞核位于中央或靠近管腔
游离面无刷状缘
含有T-H蛋白,不透水
吸收水,离子交换,维持酸碱平衡
进一步吸收水,交换离子,对尿液浓缩和维持体内酸碱平衡起重要作用
促进吸钠排钾
促进对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利尿,排钠,降血压
每天1~2升,占原尿的1%
位于肾小体血管极,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旁系膜细胞组成
它们大致呈三角形,致密斑为三角形的底,入球微动脉和出球微动脉分别形成两条侧边,球外系膜细胞则位于三角区的中心
为平滑肌细胞分化为上皮样细胞
有分泌颗粒,内含肾素
蛋白水解酶,能够使血浆中血管紧张素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
进而在细胞游离面的转换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I
使平滑肌收缩,血压增高
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
构成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为调节血压的重要机制之一
为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侧的上皮细胞形成的椭圆形斑
钠离子感受器,可以改变肾素的分泌水平
细胞间有缝隙链接,有信息传递的作用
产生前列腺素,红细胞生成素
舒张血管,促进周围血管内的血管流动,加快重吸收水分的转运,
从而促进尿液的浓缩
刺激骨髓中红细胞生成,故肾病晚期常常伴有贫血
成纤维细胞
吞噬作用,糖胺多糖降解
肾动脉→叶间动脉→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毛细血管网→
小叶间静脉→弓形静脉→叶间静脉→直小静脉
血流量大,流速快,占心输出量的1/4,原因是其直接发自腹主动脉
90%的血液供应皮质,进入肾小体后被过滤
入球微动脉较出球微动脉粗,使血管球内压较高,有利于滤过
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
前列腺素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前列腺素、肾髓质抗高压极性脂、肾髓质抗高压中性脂
红细胞生成素
维生素D3的羟化
变移上皮
肌层
外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