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师从子思之门人
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
长期私人讲学,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
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著《孟子》
儒家经典著作。共七篇,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长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直到清末都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中有多篇语段选入语文教科书,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王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等。
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
气势浩然,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
不远千里,明察秋毫,妻离子散,与民同乐,水深火热,揠苗助长,事半功倍,自暴自弃,手舞足蹈,好为人师,舍生取义,杯水车薪,一毛不拔,同流合污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在价值观方面,强调舍身取义
发展农业,实行井田制
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
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
反对实行霸道,“仁者无敌”
主要哲学思想,是“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
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认识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
以子思的“思诚之道”为依据,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等观点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全民教育
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