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
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各片互不相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
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从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
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成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随着城市不断扩展
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特大城市
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
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
20-50万人口小城市
20万人口以下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资源条件
交通条件
人口条件
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
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早(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趋缓(停滞)
高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晚(20世纪中叶)
速度加快
低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