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客观存在的修辞现象;②修辞知识或修辞学;③依据题旨情境运用特定手段,以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活动
探讨三个问题: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采取什么样的修辞方式、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修辞是在适应表达内容和语言环境的前提下积极调动语言因素,为获取最理想的表达效果而对语言所进行的加工
语境既是进行言语活动的依据,也是检验修辞效果的依据
语境一般分为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情景语境跟修辞的关系更为密切
直接制约着个人的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
直接对言语活动产生制约,形成修辞上的语境意义
修辞研究运用语言因素,注重研究谐音、叠音、拟声、双声、叠韵、平仄、押韵等语言现象。不少修辞是利用语音条件来体现修辞效果的,如双关、对偶、拈连、摹声。
语音在突出语义和增强音律美方面为修辞提供条件,丰富了修辞方式的内容;修辞则通过积极调动语音因素扩大了语音的表达作用
语言的物质外壳
词汇为词语的筛选锤炼,为形成具体的修辞方式提供必要条件,几乎所有修辞方式都同词汇有关,如语义双关、反语、对偶、借代、对比等
词语修辞是修辞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修辞使词汇在语言运用中发挥了更为重要而广泛的作用
语言的建筑材料
语法为修辞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句子修辞内容的丰富多彩,也充分说明了修辞具有扩大语法效能的功用
语言的结构规律
语用学注重解释性,分析语言运用;修辞学注重规范性、变异性和实用性。
语用学注重理论解释和推理分析;修辞学注重运用归纳,如修辞格的确立,语言变异的表现方式
语用学以言语行为、会话结构、预设、含义、指示语、信息结构等为内容
修辞学以词语、句子、辞格、语体风格为内容
语用学重在研究话语交际的“编码、输出、传递、接收、解码”全过程
修辞学是语用学的一个分支
有助于提高说话、写作能力和阅读欣赏水平
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和语言美的水平
有助于更准确畅通地传递社会信息
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更好地完成言语交际任务
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正确理解各种言语作品,提高阅读欣赏水平
提高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
要力求准确、妥帖
要力求配合得当,前后呼应,整体和谐
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
注意音节整齐匀称
注意声调平仄相间
力求韵脚和谐
讲求叠音自然
讲求双声叠韵配合
选择原则:①根据表达的目的和表达的内容;②根据句式的修辞功能;③根据语境,主要是上下文语境
修饰语较多、联合成分较多、某一成分结构复杂、结构层次较多
日常会话语体、文艺语体
长度和结构相近的若干句子组成的言语单位
长短不齐、结构相异的若干句子组成的言语单位
主语是施事的句子
主语是受事的句子
双重否定表肯定
对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做出否定判断的句子
简洁、活泼、自然
严谨、周密、文雅
辞格,也称“修辞格”“修辞方式”“修辞格式”,是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形成的各种修饰、加工语言的特定格式
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位;
使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叫人便于接受;
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
标志喻词:像、如、似、仿佛、犹如、一般、似的
标志喻词:是、变成、成为、等于
不出现本体,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没有喻词的比喻、程度不等的比喻、否定方式的比喻
喻体必须是常见的、易懂的;比喻要贴切;要注意思想感情;要注意区分比喻和非比喻;不一定拘于三种类型
拟人
拟物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特征、标志代本体
专名代泛称
具体代抽象
部分代整体
结果代原因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
全式拈连
略式拈连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扩大夸张
缩小夸张
超前夸张
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
谐音双关
语义双关
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的词语,这种辞格叫仿词,是仿拟形式之一,仿拟也叫”仿化“,还包括仿句和仿调
音仿
义仿
以正当反
以反当正
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
换一种含蓄说法
描述与本意相关地事物烘托本意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
正对
反对
串对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得以增强
句子排比
句法成分排比
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
递升
递降
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
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用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
词语”循环往复“
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两体比较
一体两面比较
正衬
反衬
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情感,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连续反复
间隔反复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或听众注意和思考问题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同类辞格连用
异类辞格连用
甲乙
(甲(乙))
从把握思想内容的整体入手,弄清各种辞格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关系
同一表达形式,由于分析角度不同,可以分析出不同辞格来,究竟怎样确定,要由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语境来定,不能因强调一种辞格而忽视和否定另外辞格的存在
辞格综合运用形式往往有主次之分和隐显之别,应该突出主要辞格的作用
删、添、换
平仄不相间
押韵不和谐
词语表意不确切
词语的感情色彩不相宜
词语的语体色彩不相称
单句和复句方面
常式句和变式句方面
长句和短句
散句和整句
语意重复
词语堆砌
分句之间脱节
句子之间脱节
比喻不当
比拟不当
借代不当
拈连不当
夸张不当
仿词不当
对偶不当
排比不当
顶真不当
映衬不当
设问不当
为了适应不同的交际领域的需要而形成的语文体式,它是修辞规律的间接体现者
多用专用词语、文言词语
多用“的”字短语、介词短语和联合短语
陈述句、祈使句
常式单句,并列复句,文言句式
对偶、反复、排比
篇章结构有严格要求
专著、科学论文、科学报告、科技教材、实验报告、技术标准以及读书笔记
大量使用专业术语
不断吸取外来词和国际通用词
单一,句式严整而少变化,多用陈述句、主谓句、复句
很大局限性,要求语言表达上准确、严密、简洁
深入浅出地介绍,往往以日常口头词语来代替,句式比较灵活多样
有时运用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引用,以增强读者兴趣
社论、时评、宣言、声明、新闻报道、文艺批评、思想杂谈
具有广泛性
不断吸收新词语
祈使句、陈述句
谚语、歇后语、俚语
长句、短句并用
多比喻、比拟、借代、设问、排比、对偶、对比、反问
形象性
情感性
小说、散文、特写
诗歌、词曲、快板
话剧、歌剧和地方戏等用的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