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今陕西西安
权力高度集中
秦王嬴政改称“皇帝”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总览于一人之身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集决策,司法和行政大权于一身),由皇帝直接控制
监察百官,与丞相相互牵制
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形同虚设
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掌管宫殿警卫
掌管宫门警卫
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掌管司法审判
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在地方分郡和县两级
郡守和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对商鞅变法的继承和发展
统一度量衡,货币
统一文字(小篆,后有隶书),车轨
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
大规模移民
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指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受制于中央政府
严刑酷法
焚书坑懦,钳制思想,璀璨文化
修阿房宫,骊山陵墓,长城
阶级矛盾激化,爆发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灭亡
促进秦朝国力增强,初步奠定祖国疆域,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中华民族的形成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
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西汉-长安
东汉-洛阳
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皇帝
中朝(决策)
外朝(执行)
太尉
九卿
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出现王国问题为七国之乱奠定基础
诸侯王国逐渐被削弱,诸侯王特权被夺,王国地位降级
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欢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王国约
分越小力量削弱
孝廉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自下而上举荐)
征(皇帝特征某人为官),辟(长官自行征用士人)自上而下选官
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
有利于密切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及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促进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重农抑商
漕渠,六辅渠,白渠
确定二十四节气,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纺织业
西汉煤成为冶铁燃料,发明淬火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青铜器使用鎏金,鎏银,镶嵌等装饰工艺
制漆业
东汉出现青瓷
技术成熟,发明橹,舵和帆,使用锚
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山东海燕,山西盐卤,四川井盐
以法律困辱,苛以重税
黄金和铜钱为主
西汉开通陆抛和海上两条外贸道路,与东亚,南亚,中亚和西亚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编户齐民
田租,人口税,更税,田亩附加税
徭役,兵役,各种杂役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小篆为基础,统一标准字体,出现秦隶
三大石刻
秦始皇陵兵马俑
绘画
颁秦律
积极:适应统治者“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促进生产的恢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土地兼并,商贾膨胀,中央软弱无力
边疆不宁,导致和亲
放任和姑息王国问题,出现七国之乱
糅合道,法,阴阳五行家,形成新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
三纲五常,稳定统治秩序
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反对天人感应,反对有鬼论,人为精神依附于形体,万物由元
气构成元气是客观的物质
《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张衡地动仪
浑天说,地球是圆的,最早解释月食
西汉《黄帝内经》
东汉《神农本草经》
望闻问切,医圣
庥沸散,五禽戏
勾三股四玄五
东汉《九章算术》
西汉前期出现植物纤维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
道教形成,《太平经》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
隶书标准,草书,隶书,行书兴起
楚歌,楚舞
墓室壁画,画像石等
长期战争使社会生产力遭受极大破坏,经济困难
秦灭亡,吸取教训
重农抑商
鼓励生产,改革律法
王莽篡汉
王莽改制失败,农民起义
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
优待武将,重用文臣,扩大内朝权利,加强监管制度
解决奴婢问题,恢复农业生产
完成统一,建立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开创的一些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继承和改进
万里长城
暴政,灭亡
汲取秦灭亡教训,休养生息
轻徭薄赋慎刑,重农抑商
统治阶级生活奢侈腐化,到时阶级矛盾激化
军阀割据,黄巾起义
名存实亡,三国两晋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