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部分地区陷入战乱
在江南的南唐和四川的西蜀政权较少受到战争破坏
两地统治者酷爱书画,开办宫廷画院
绘画上呈现繁荣活跃的局面
贵族生活题材占较大比重
贵族宫廷画家较多
五代南唐画院待诏
仕女画近似周昉,而纤丽过之
中主李璟与其兄弟下棋,李璟坐正中
有肖像画的意义
分十二段
画宫廷妇女按乐,戏婴,出浴,簪花等种种生活
细致的表现人物形态,写实技巧超出唐人水平
描写四个文人在松下吟咏的情景,一童子俯身在石上磨墨。
左边两人坐在石凳上展卷议论
他对面的一人则伏在折曲的松树干上,屏息静思。
图中人物衣纹的细劲颤曲的线描,是五代画家周文矩所创的“战笔描”
铁线曲蚓法勾衣着,提按起笔,运笔微带战颤,如流水行云,功力深厚。
两人衣着仅勾线而无染,另两人则略加烘染、敷彩
而松树、石桌凳则勾、皴精细,墨色渲染,略施淡彩
与唐代人物画的明艳典丽相比较,也融入了五代绘画水墨清净的新格调
这种格调乃是唐代始兴的水墨山水画的衍绎,显得精致而雅秀,用以表现当时文人的生活情景非常适合。
五个人无论形象、举止,都生动、贴切,神采奕奕,而又各如其分。
显示了唐、五代画家精工的写实能力。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
现存宋摹本,绢本设色
以长卷形式描绘了韩熙载放荡不羁的夜生活,刻画官僚心理矛盾和生活的全面貌
全卷分为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宾客酬应等五个场面,相互联系而又独立
此画采用了打破时间概念的构图方式,并穿越时间观念把先后进行的活动展现在同一画面上。
整幅画情景节奏繁杂,人物动势变化多样,却安排得宾主得当,疏密有致。
画中运用的线条是“铁线描”居多,用笔挺拔劲秀,线条流转自如
全画工整精细,线条细润而圆劲,人物衣纹服饰的刻画组织得严整又简练,利落洒脱且又富于变化。
整幅画卷设色工丽雅致,富于层次感,多处采用了朱红、朱砂、石青、石绿以及白粉等色,对比强烈。
画家对人物的刻画,以形写神,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水平。
人物传神,韩熙载的形象刻画有肖像画的特点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具有极高艺术水准
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史和音乐舞蹈及绘画史的重要史料
北方崇山峻岭
提出六要
将谢赫六法中的骨法从用笔发展为笔和墨两个概念
成为绘画史上重要的成就
是对前人艺术的总结
画家描绘山石树木,不再用线条勾勒
采用有笔有墨的皴法,表现其形态和质地
是水墨山水发展时期重要的技术进步
皴法的出现使山水画的欣赏批评有了自己的要则,具有划时代意义
荆浩改变唐人用青绿和水墨两种面貌描绘自然
这一提法使六朝画家重新认识自然,形成多种画法程式
思深化六法中应物的概念,揭示绘画是人脑再创造的过程
绢本立轴。
水墨画。
画面为全景山水,全景式构图。
中央高峰挺立,左右层峦错落,磴道沿悬崖盘旋而上。
瀑布缕缕,扶摇而落。下有寒汀野水,村舍农屋。
笔墨皴染兼备,滋润浑厚。
高远深远
“关家山水”指的是关仝绘画的艺术特色
关仝是五代时期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多描绘关陕一带的山水
多表现北方山势险峻,荒凉的景象,善画秋山、寒林等景色。
其绘画概括简炼,有“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的特点。
代表作有《关山行旅图》,《山溪待渡图》等。
此图画出了北方深山中幽僻荒寒的气氛,
峰峦峻厚而富变化,
山腰云气缭绕,山下板桥枯树
野店荒村,点缀以人物活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画中山势雄奇,石如刮铁,烟云吞吐其间,寒树有枝无干。
写景绘形简炼概括,笔简气壮,景少意长。
画家将"平远"与"高远"两种构图法巧妙的结合起来
描绘江南秀水风光
开创江南山水风格
擅长设色和水墨两种风格
画面表现景致平淡闲远,秀美淡雅,符合文人雅士的情趣理想
山水皴法自成一家
其人物画笔触细致,使人物形象融入山川景物之中
画面描绘的是南方山水
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
山峦多用披麻皴,并以墨点渲染山峦之上的植被,呈现出江南山水的迷蒙。
前半部分是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
后半部分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表现空气透视方面,运用了新技法
以平远取势构图,让画面有很强的空间感
用轻重浓淡不一样的墨点(点苔法),描摹山峦雾气迷茫的印象
其人物则用勾线染色来表现,精细而工整,神情逼真。
《潇湘图》被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表现平林远景
夏山图绘夏日江南郊游之景。
画中群山连绵起伏,江河萦回出没
长卷徐徐展开亲切自然
用笔为中锋墨线,兼具强度韧性,被称为披麻皴
是描绘丘陵山石土坡的技法,有很强表现力
夏山图为全景式构图,描绘夏季山野景物。
江南山水画作品的典范;
代表了五代南唐山水画的最高成就。
董源的弟子
僧人画家
用披麻皴表现峰峦时发明了接近法国印象派的画法
被称为矾头的皴法
表现林麓间山光岚气的浮动感,退后远观才能分辨出层次
描绘的是江南烟岚松涛,矾头重叠;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
自董巨之后,点苔的方法被逐步运用,渐渐形成山水画“皴、擦、点、染”的技法程式。
则以较短的皴法和渲染来表现,皴笔以中锋为主,下笔松浑自然,表现出山的质感
在画面中景物远近表现上,巨然以所用墨色由重至淡、景物由密变疏、用笔由繁变简来表现。
全图的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
西蜀宫廷画家
所画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
创建六鹤殿的新样式
画法多采用双钩填彩
以极细的线条勾勒以柔丽的色彩赋色,线色相容,看不出勾勒的墨迹
情态生动逼真,具有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
共画有10只鸟、两只龟,12只昆虫
画法都是细笔淡墨,先勾勒轮廓,然后再用色彩(包括淡墨)渲晕
蝉和蜜峰翅膀画得透明,虫子前面的两根触须纤细而有弹性,不但画出了它们的体态特征,而且还表明了它们处在不同位置的角度变化。
被称为黄家富贵
石榴图
南唐士大夫名族,但是终身不仕
过着放达闲适的生活
取材多为民间的山花野竹,水鸟渊鱼
注重落墨
突破唐以来细笔添色的花鸟画格式
画面清新雅致,野趣盎然
被称为徐熙野逸
形容两种不同的风格
两位画家因为不同的生活环境,思乡情怀及不同的笔墨技巧,形成的面貌迥异的风格
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次以画家风格为分野的花鸟画派
《图真论》
作者荆浩
系统的描述了山水画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思想
要求绘画有再现的真实
把握物象之后的气韵和性质
在中国画论史和绘画史上,此书都有难以低估的价值和作用。
荆浩所提出的“六要论”与谢赫“六法论”的比较研究
荆浩“六要论”对于谢赫“六法论”是继承并发展的
气
韵
画家要聚精去思考他表现的对象
要求画自然景物的状貌神情
指具体技法的追求
墨
审美追求,创造意识
能品、
妙品、
神品、
逸品
也称秘色窑
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
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
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
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
又称应县木塔,位于山西应县县城
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大的阁楼式木塔
世界上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
木塔平面呈八角形,
外观五层六檐,
从第二层开始每层下的平座是一个暗层,实际上时九层。
塔身全部用木材构成,
按各层高度及结构需要,共采用54种斗拱
结构精密,体量宏伟,反映我国古代木构建筑杰出成就。
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桥面略呈弧形,两端较低,中间隆起。
卢沟桥的半圆拱券采用纵联式实腹砌筑法
桥墩、拱券以及望柱、栏板、抱鼓石、华表等都用天然石英砂岩及大理石砌筑,
而桥面却是用天然花岗君巨大条石铺设的
桥面两旁有石栏杆,栏杆望柱头上雕刻着石狮子
卢沟桥不仅是一座雄伟的建筑物,也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纪念地。
又名多宝塔
在河北正定县城南门内
始建于唐贞元年间,金、明、清等代皆有修葺。
在中国现存的十几座华塔中,这座塔造型最奇特,装饰最华美
塔身上的力士,海兽,佛像等艺术造型精美绝伦。
塔高 40.5 米,造型独特,结构宫于变化。
第一层平面八角形,原在其四个正面又另加扁六角形亭状的单层套室,俗称小塔。
塔身各正面及套室之外都有圆拱形洞门,斗栱配置奇异。
第二层为平正的八角形,每面三间,下有平座,上有斗栱檐瓦。
第三层平座甚大,但塔身骤小,四面为方门、斜棂假窗。
第三层以上呈圆锥形,其上依八面八角的垂线有浮雕状虎豹狮象龙及佛像等壁塑,参错排列,原有彩绘,现已剥落,其座之八角有力士承托。
从壁塑部分再上有八角形檐顶,上为塔刹,今已残损。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殿堂式建筑
大佛殿面宽进深各三间
单檐歇山式屋顶
殿前有宽敞的月台
坛上满布唐代彩塑,形体、衣饰、手法与敦煌唐代塑像如出一辙。
主像迦释,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手式作禅宗拈花印
两侧及前面有弟子、菩萨、天王、等雕像
各像塑造精巧,手法纯熟,是我国唐塑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