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态功能与归属功能
2. 教导功能与自主功能
3. 社会化与个性化功能
意义:
1. 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与组织者,是学校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
2. 班主任的工作状况与质量,决定着一个班的精神面貌与发展趋向,深刻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任务:
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和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同学的教导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 要有为人师表的风范
2. 要有家长的情怀
3. 要有较强的组织亲和力
4. 要能歌善舞、多才多艺
5. 要相信教育的力量
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能够有计划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能够自觉反思、总结经验,使集体不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不断向前发展。
1. 正式群体一般都是根据学校和班级的需要或要求成立的,得到学校、班主任或有关教师的领导。
2. 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
3. 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心目中向往和崇尚的群体。
1. 组建阶段
2. 核心初步形成阶段
3. 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1. 确定集体的目标(由易到难)
2. 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3. 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与提高)
4.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
1. 了解和研究学生(观察、谈话、分析书面材料、调查研究)
2. 教导学生学好功课(学习目的与态度、学习纪律、改进学习的方法与习惯)
3. 组织班会活动
4. 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5. 组织学生的劳动
6. 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统一校内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统一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要求)
7. 评定学生操行
8.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