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作战原则
更偏向“战役”层面
《孙子兵法.曹操注》
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
高山,平原,峡谷,盆地
森林,湖泊,江河,沙漠
对军队的行动影响更大
地形和地物混合的整体地貌
阐述各种地理环境的特点和相应的作战方式
【原文】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对敌我双方都不构成阻碍地形
∵ 平缓,∴ 行动也会比较自由
必须抢先占领制高点,掩护己方的交通线
孙子不厌其烦地强调行动自由对军队的重要性,
这个自由不仅包括“前进”的自由,
也包括“撤退”的自由
而“挂”这种地形就妨碍了后退的自由
【原文】
敌无备,出而胜之;
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如果敌人没有防备,那可以进去打一下
如果敌人有防备,进去之后,万一无法获胜,再想顺利的撤退就非常困难了 eg. 夷陵之战
对敌我都不利的地形
【原文】
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
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最好还是引诱敌人进去
【原文】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
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控制的是交通线
会阻碍我方的前进
∵ 敌我双方实际上是处在同一条线上,
∴ 敌方也无法前进
eg. 剑门关
【原文】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
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控制的是地区
会阻碍我方的前进
这样,敌人通过“险”
来控制面的优势就没有用了
eg. 虎牢关
对敌我双方都没有什么很好的机会
不要去
两种优势最突出的地形
能利用地形实施什么样的战术手段,
要看士兵的训练情况,最好是能做到: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孙子兵法.行军篇》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在战役层面,能否利用好地形,主要的问题在于将领
【原文】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原文】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原文】卒强吏弱,曰弛
【原文】吏强卒弱,曰陷
【原文】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
将领不清楚军官的能力,导致军官因为愤怒而不听指挥
【原文】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
【原文】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原文】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原文】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原文】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原文】知吾卒
【原文】知敌
【原文】知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