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区域内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率
迁出率
人工养殖,提高经济效益
营社会生活的昆虫
高等动物
两性花
雌雄同株
一株植物长出雄花和雌花
雌雄同株的一种
只捕杀单一性别害虫,改变性比,降低出生率,害虫种群密度降低
出生率
死亡率
A-增长型
B-稳定型
C-衰退型
不算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食物和空间充裕
气候适宜
没有天敌
:t年时种群数量
:起始数量
才可以用函数图像画出
高斯
资源和空间有限,存在环境阻力
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
此时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不是
外来物种入侵
自我繁殖,破坏环境
自然灾害
建立自然保护区
硬化地面
捕鼠夹
播撒鼠药
引入蛇
垃圾不随意丢弃
开始于K/2前,灭至K/4
K/2处时,有max增增长速率
“J”型和“S”型围成的面积表示环境阻力
东亚飞蝗
分布范围小、个体大
why:单子叶植物多丛生/蔓生,难以辨认
蚜虫
昆虫卵
跳蛙
五点取样法
条状
计数方法
1×1
4×4
10×10
第二次捕捉
m
M
N
ρ
N偏大
N偏大
N偏大
昆虫趋光性(紫外线)
个体小,数量极多的微生物
用水冲洗,乙醇浸泡,不能用刷子刷
16×25
25×16
前一个数表示一个大方格中中方格数
后一个数表示一个中方格中小方格数
液体培养基
出芽生殖
防止微生物浓度过高遮挡计数视野
结果偏大
使微生物处于同一高度,在镜中成像清晰
注意×稀释倍数
一般题目,规格为0.1mm,注意换算单位
营养物质不断消耗
代谢废物不断积累,引发环境变化
林下植物受林冠层郁闭度影响
主要针对光照强度不足问题
温度升高,种子萌发率提高
参与生物体内生化反应
影响产卵孵化
提高捕食者死亡率
资源利用型竞争
书P17
传染病
气候因素
自然灾害
相同时间一定地域所有种群的集合
决定群落特征的重要特征
区别不同群落的最主要因素
与个体数量无关
一般指植物
往往个体较小
稀有种
冗余种
空间位置
占用资源
种间关系
寄居蟹+海葵
鳄鱼+牙签鸟
书P69
根瘤菌+豆科植物
地衣(藻类+真菌)
菟丝子+豆科植物
蛔虫适应马体内的无氧环境
人+跳蚤
特指昆虫对昆虫的寄生现象
特指鸟类的寄生行为
图像具有延后性
母螳螂吃公螳螂
秃鹫吃尸体
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生态位重叠程度
协同进化
生态位分化
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光照强度
温度
水分
无机盐含量
不同的栖息空间
不同的食物条件
红光,f低,E低,只能到达浅水层
紫光,f高,E高,可以到达深水层
光照强度
食物
溶氧量
光照强度
温度
提升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容纳更多物种
不同种群呈现镶嵌分布
地形变化
土壤湿度
酸碱度
光照强度
生物自身特点
部分活动能力强
取样器
拨开落叶
避光
避高温
趋湿
固定杀死并保存,留作标本
湿棉花以保存活体
土壤和花盆间留有空隙,保证空气流通
防止小动物逃离
放大镜
记名计数法
目测估计法
时间不同
生物
非生物
城市
农田
湿润/较湿润地区
半干旱地区
极度干旱区
夜间打开气孔
日见关闭气孔
固态尿酸盐
减少水分丢失
陆生生物群落
水生生物群落
湿地生物群落
海洋生物群落
优势取代
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无任何生物
真菌+藻类共生体
腐蚀岩石,分泌有机酸
苔藓阶段
昆虫、小动物产生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森林阶段)
弃耕农田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荒漠地区,只能演化到草本植物/灌木阶段
次生演替
短
快
向原群落
少
稳定性增强
速度
方向
一定空间内,又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互作而形成的整体
光、热、气、水、无机盐…
绿色植物
蓝细菌
硝化细菌
铁细菌
基石
肉食性动物
植食性动物
杂食性动物
噬菌体
寄生菌
菟丝子
动物
加快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结核杆菌
蘑菇
秃鹫/蚯蚓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
分解者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消费者
外界物质合成自身物质
储存能量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直接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自身不制造有机物,以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
呼吸作用
放出能量
绝大多数动植物、微生物
酵母菌
乳酸菌
破伤风杆菌
蛔虫
消费者级别
营养级级别
生产者
不被其他捕食者捕食
单向不可逆
物质、E流动方向
捕食关系
生物所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
营养级级别全中文书写
极少部分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不行
其食物来源于环境
同时作为多条食物链的最高级捕食者,食物来源丰富
某种动物的减少/消失,其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由其他生物替代
P54
可以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生产者同化量=流经该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第一营养级(同化量)
1.1呼吸作用散失
2.1流向下一营养级
2.2流向分解者
2.3仍未被利用(一定时间内)
10%-20%
生产者同化量
1.1.1
1.2.1
1.2.3
1.2.2
2.1.1
2.2.1
2.2.3
2.2.2
生长发育繁殖
生态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海洋生态系统
人工投喂饲料
若断绝来源,在一定时间后会消亡
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能量传递效率(无法提高)
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组成生物体的元素,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全球性
循环往复运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Pb
Cd
Hg
DDT
六六六
营养结构
大气
水
生物迁移
稳定
不易排出
不易分解
全球性
同时进行
物质循环为能量流动载体
能量流动为物质循环提供动力
有无微生物
有微生物
60°C恒温处理1h
减法原则
微生物多
“泥土的芬芳”
微生物分解胞外酶,将底物分解,再通过cell膜吸收
土壤浸出液
碘液
斐林试剂
生物
非生物
生物
同种动物
异种动物
信息源
信道
信息受体
多数情况双向传递
不依赖营养结构
海豚的生活受到超声波干扰
植物种子的萌发受到光信息影响
植物开花受到光信息影响
动物释放吸引异性的信息素/跳舞
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吸引植食性昆虫的捕食者
驱散植食性雌性昆虫,防止其产卵
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化学
生物
机械
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
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结构平衡
功能平衡
动态平衡
破坏稳态
调节稳态
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生物群落内部
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抵抗干扰 维持原状
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遭到破坏 恢复原状
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都极低
复杂
简单
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可以持续不断地满足人类生活所需
处于生态平衡中的生态系统能够使人类生活与生产的环境保持稳定
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吸收二氧化碳所需森林面积
林地
草地
耕地
渔业用地
建设用地
由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
物种多样性
gene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食用、药用、工业原料
艺术…
地理相关
调节生态系统功能
不知道的
书P93
最有效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
国家公园
即将灭绝的物种最后的生存机会
动植物园
濒危物种繁育中心
精子库
种子库
基因库
少消耗
多效益
可持续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自组织、自我调节能力(功能)
强调种间关系
自组织
湿地修复
重复循环
无废物
“圈”
生物+环境
生物+生物
西北地区由乔木改种灌木
多组分
协同进化
规律、适当比例
经济社会效益
沼气工程
“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
整体
湿地
森林
“废水处理、点源和非点源污染控制、土地处理工程”
“动植物物种引进”
“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设立缓冲带
“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
“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