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作家,生于贵族家庭
1847~1852年发表《猎人日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
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
又发表长篇小说《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说《阿霞》
《多余人的日记》等,描写贵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好发议论而缺少斗争精神的性格
在长篇小说《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的形象
长篇小说《父与子》,刻画贵族自由主义者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冲突
长篇小说《烟》(1867年)和《处女地》(1877年),否定贵族反动派和贵族自由
主义者,批评不彻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观情绪
通过描写猎人的狩猎活动,记述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刻画了地主、管家、
磨房夫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
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
在美丽的大自然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体现了对农奴制度的无言控诉。
作品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作品创作于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这时正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革命向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是俄国社会生活处在大转变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暴露了俄国专制制度腐朽的本质,也进一步加深了农奴制度的危机
作者在俄国解放运动的深刻影响下创作了《猎人笔记》
作品借猎人出猎的见闻揭露沙皇专制制度下广大农奴遭受农奴主残酷奴役、处
于水深火热生活中的纪实作品,用活生生的事例向读者展示了俄国农奴制下广
大农奴的悲惨生活
广泛而具体地描绘地主对农奴的奴役,真实地再现广大农奴惨遭欺凌的真相,
揭露农奴主的残暴、伪善、奢侈、冷酷
作者在本书中往往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和农民一起打猎,平等地谈论农民的
生活,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描写这些普通劳动人民的许多优秀品质,表
现出他深厚的人道主义和民主思想
描写了普通人身上的善良、正直、乐观等美好品质
细致地描写生活在贫寒的社会最底层的农奴所遭遇的种种苦难
作者没有简单的一分为二法的对人物刻意的丑化,相反,他用一颗很细腻的心灵去体味这些
变迁后面那一颗颇为世俗、为理想和现实等种种矛盾折磨的心灵
屠格涅夫是一位抒情诗人,他写随笔、写小说也如同在写诗,用抒情笔调描绘了一幅幅奇特秀丽
的俄罗斯大自然风光
用这秀丽的大自然风光衬托了广大农民的悲惨生活,表现了作家对俄罗斯大自然和劳动人民的热
爱,表现方法上独树一帜,极显作家的才能
作者笔下的猎场的景色描写确是充满诗意和浪漫气息的,让人觉得很恬静安宁,似乎不是在打猎,
而是茶余饭后的散步
总体上是第一人称叙述,“我”化身为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并被赋予特殊身份:猎人
“我”既是故事的目击者与参与者,与其他人物同哀乐;又是居高临下者,以超越的眼光提炼这
些体验,间接地发表感受
1847年,猎人笔记第一篇发表在俄国进步刊物《现代人》的“杂拌”栏里,它是俄国文学中第一次
描写农民的作品,矛头是刺向农奴制下的地主阶级
进步舆论称赞它是射向俄国社会生活的灾难——农奴制度的“一阵猛烈的炮火”,是“一部点燃火种的书”
太阳不像炎热的大旱天那样火烧火燎,不像暴风雨前那样昏暗火红,而是那样清澈明亮、温煦辉煌,
它从一抹狭长的云彩底下冉冉升起,焕发出鲜明的光彩,沉浸在一片淡紫色的雾霭之中。
天空时而布满疏松的白云,时而有几处突然晴朗了一会儿;于是从散开的乌云中间露出一小块蓝天,
它明朗可爱,宛如美丽的明眸。
缓坡小丘的长长坡面上,葱茏的黑麦正轻轻地泛着涟漪,几片云朵投下的淡淡阴影在它上面缓缓地
移动着。远处森林郁郁苍苍,池塘波光潋滟,村庄橙黄闪亮,成百的云雀嘴地飞起,歌唱着,又急
速落下来,伸长脖子,停在土堆上……
尘封很久的农奴的世界打开了,他们的世界再次看到了阳光,贵族的“遮阳伞"被革命的气流冲破了,
阳光从顶楼洒下,封建的阴影撤回他的大军回到历史当中。
作者通过对多个人物的描写真实地表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揭开了一些地主
的残暴、狠毒、虚伪、空虚、无耻等等。其次作者也揭示了农民的悲惨命运,也从一些角度表现农民
的善良、勤劳、诚恳、纯朴,以及他们的才干和无穷的创造力。
“不公平”是对当时俄国社会的第一印象,通过对地主和农奴两个阶层的人进行描写,通过对比揭露
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相比而言,我们如今的生活是多么美好——人人平等,幸福自由,国家和平安定,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在积极生活的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仔细观察生活才能写出如作者一般细腻的作品。
成名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