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
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
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特点:王权与族权统一
意义: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按军功授爵
意义: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
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
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
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
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
三公府辟除,试用之后,由公府高第或由公卿荐举与察举,可出补朝廷官或外长州郡,故公府掾属官位虽低,却易于显达
州郡辟除,由州郡佐吏,因资历、功劳,或试用之后,以有才能被荐举或被察举,亦可升任朝廷官吏或任地方长吏
注重门第出身
中正官的设置,既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又改变了汉末名士请议左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
意义:加强中央集权
唐朝时期是科举制的鼎盛时期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
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
实行糊名制,采取“弥封”“誊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
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的开创实质上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
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
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明清八股取士为封建统治者培养的忠实奴仆,严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长,是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