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4,5,6课)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定都阳城
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家天下:世袭制;公天下:禅让制)
盘庚迁殷
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时间:公元前1046年
人物:周武王
都城:镐京
著名战役:牧野之战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血缘关系的远近
功劳大小
宗亲
功臣
管理土地和民众,建立诸侯国
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
进献贡赋
军队服从周王的调遣
积极:①确定了周王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②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局势,扩大统治范围 消极:诸侯拥兵自重,导致周王室衰微,出现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局面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东迁洛邑,进入东周时期,又称为春秋时期
“礼崩乐坏”,分封制走向瓦解
周天子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
方式:打出“尊王攘夷 ”的旗号
齐恒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争霸
有利于局部统一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推动各国变法变强,促进社会变革
社会动荡,给人们带来巨大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农业:铁犁牛耕,粮食明显增长,人口增多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细致
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金属货币得到较为广泛使用
诸侯国数量减少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形成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争性质:兼并战争
标志战国时期开始
公元前356年开始,商鞅执行变法,秦孝公支持变法
中央集权
经济富国
军事强兵
促进民族交融
促进国家统一
推动百家争鸣的出现
推动各国变法改革
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灾难
封建社会:地主→农民
奴隶制:奴隶→奴隶主
公元前256年,李冰在岷江建立都江堰
防洪,灌溉,水运
都城平原变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时间最长久的水利工程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