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孔颖达
宋代 朱熹
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
最早把课程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术语
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诞生
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广义
狭义
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
单科=学科课程
学科整合,两门以上
共性 必须修习
个性 有选择地学习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校本)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计划性
间接的、内隐的 计划外,非预期
古德莱德的分类
赫尔巴特
杜威
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会影响课程开发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会影响课程开发
学科特征会影响课程的编制
概念
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现代课程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框架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评价之父”
确定目标(最关键)
选择经验
组织经验
评价结果
提出并发展了一种至今最权威、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论
但是,
斯滕豪斯
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
强调教育的功能在于发展学生的潜能
强调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
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作用
课程目标*
纵向组织:深度,知识的逻辑,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横向组织:广度,打破学科界限
逻辑顺序:学科本身体系 知识的内在联系 传统教育
心理顺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现代教育
直线式:前后内容不重复
螺旋式:前后内容重复出现,能够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的逻辑结构相统一
从上到下由抽象到具体
上一级是下一级的制定依据
根据......,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地位: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培养目标
教学科目的设置(核心 和 首要问题)
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 每门学科 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编写教材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前言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附录
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切性
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
理论与实践统一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方向性原则
完整性原则
适切性原则
社会因素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因素
科学文化知识
概念
关注 预期目标 或 预期结果
重点转向 实际结果
关注 非预期目标 或 实际结果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 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构建主义理论
加德纳
强调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立足课程,促进发展”
要从 总结性评价 转变为 发展性评价 和 形成性评价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时代和生活的联系
地位:整个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相当于传统的“双基教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综高分初结合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职业理念(科目一)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评价内容综合化
评价标准分层化
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主体多远化
关注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