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特点: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
等级森严,依次主臣关系;
契约意识,权利与义务相交织
关系:相互依存,双向权利义务
影响:国王成为最高统治者;领主在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西欧庄园是相对独立、封闭的经济、政治组织
领主自营地: ⑴提供农民土地;
⑵直接经营领主自营地;
⑶维护庄园秩序。
自由农份地: (1)交纳地租,服劳役;
(2)法律上自由
农奴份地:⑴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
⑵交纳地租,自备工具服劳役
⑶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
⑴经济上:自给自足
⑵政治上: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
⑶性质:庄园是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也是基本的社会政治单位。
政治:教权高于王权;
严格的教阶等级制度
经济: 拥有庄园和土地;
征税权(什一税)
文化教育:垄断文化教育;
禁欲主义盛行
二元社会;王权与教权既依存又斗争。
王权大于地方封建主;王权大于教权
1、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2、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3、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4、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原因:随着社会稳定,封建经济发展,工商业复兴和繁荣
城市自治:目的:争取自治权
方式:进行谈判、金钱赎买和武装暴动
影响:(政治)市民地位提高,参与政治;
城市与国王结盟,促进王权强化和国家统一 (经济)推动城市工商业经济发展,促进资本主义产生,
有利市民阶层扩大,冲击农奴制度 (思想)推动大学的兴起以适应工商业的发展对实用人才的需求,大学的兴起带来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冲击教会对人性的控制与束缚。
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
冲击着传统的教权主义、普世主义与禁欲主义的束缚,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罗马民法大全》积极影响:
①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②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局限性:实质上保障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阿拉伯人最初的家乡是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他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阿拉伯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
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古兰经》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文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
阿拉伯人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取得重要成就
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垃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3 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上游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14世纪中期,他们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改名为伊士坦布尔,定为帝国首都
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征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
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最高统治者为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时间:646年开始
人物:孝德天皇
影响: 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进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时代
时间:12—19世纪
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
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幕府从朝廷获得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
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
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17 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推行土地国有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
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邓子龙(明),李舜臣(朝)壮烈牺牲
经过7年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地位:古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发生地。
贡献:① 农业: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②畜牧业: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③冶铁业:掌握了冶铁技术。④活动区域扩大。
兴起:公元前后在金瓯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
四世纪阿克苏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地区强国。
原因:①古埃及文明的影响。②农业发达。③位于红海沿岸、尼罗河上游,交通便利。④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达。
兴起条件:①农业的进步。②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③伊斯兰教的传入。
代表国家:桑给巴尔、蒙巴萨、摩加迪沙
①经济: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品输入非洲,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等。②受亚洲文明影响的混合型文明。
概况:8~15世纪,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商路,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
时间:720--1240
结果:被马里帝国吞并
扩张版图:马里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加内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
经济文化:马里继承并扩大了加大的贸易,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发展历程:①桑海原为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 ②16世纪末,桑海因遭遇外来入侵,逐渐衰落。
政治、经济和文化:①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②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③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概况:①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②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
Summary
基本情况:①属于青铜时代早期,无铁器。②农业发达,历法先进,建筑宏伟。
文明成就:①发展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②有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③制造出精美的陶器;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时间:15世纪中期
原因: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②疾病和瘟疫横行。③孤立发展,缺乏交往。
发展:①14世纪,阿兹特克人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②16世纪初,国家进入鼎盛。
文明成就:①形成了结构松散的王国。②采用浮动园地进行农业种植。③城市建设发达。④修建了太阳金字塔。
发展:①12世纪,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②13世纪逐渐崛起。③15世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
文明成就:①形成了统一的帝国。②国王集权,划区设官。③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④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⑤将被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⑥土地国有。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