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1.封建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2.西方资方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851年1月
洪秀全
拜上帝教教众
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
迅猛发展的原因:1.一次反对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
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
2.有利冲击封建秩序
定都天京后颁布
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
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优: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缺:未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过于理想,不切实际
政治:“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西方,制定律法、制度
经济: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文化: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外交:平等外交、自由通商
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暂时的劳动者政权—>封建专制政权
天京事变(由盛转衰分水岭)
沉重打击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冲击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有力打击外国侵略势力
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19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局限性,无科学思想理论,无先进阶级领导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
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
以宗教发动、组织群众
未能正确的对待儒学
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缺乏理性认识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过程中;
冯桂芬 《校邠庐抗议》—>张之洞《初学篇》“中体西用”
(一)兴办近代企业
(二)建立新式海陆军
(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开拓眼界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的改变,价值观念开始变化
具有封建性
对列强具有依赖性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19世纪90年代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1895-1898,民族资本设厂高潮
甲午战争惨败,新的民族危机
不仅学技术,
还要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向皇帝上书—>“公车上书”
著书立说
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要不要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实质: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意义:1.进一步开拓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思想
2.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
政治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经济
军事
文化教育
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不仅贯穿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中华民族的觉醒
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社会风俗方面提出新主张,除陋习、讲文明、重卫生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惧怕人民群众
强大的守旧势力反对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微弱,
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狭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根本行不通;
必须用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