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勇气两部曲”下卷、完结篇,以阿德勒思想为核心,通过“青年与哲人的对话”形式展开,探究“人如何获得幸福”。
背景:青年成为小学老师后,因实践阿德勒思想受挫对其绝望,与哲人展开新一轮“猛药”级哲学对谈。
版权信息:作者为日本的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译者渠海霞,由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出版,涉及版权登记等相关信息。
推荐序一(樊登):强调幸福需要勇气,真正的幸福不是逃避问题,而是直面内心伤痛,阿德勒哲学之路的第一步是具备直面伤痛的勇气。
推荐序二(动机在杭州):指出本书是《被讨厌的勇气》续集,青年对阿德勒哲学从崇拜到质疑,阿德勒思想是“猛药”,探讨“自立”的含义及背后的孤独与爱。
推荐序三(胡慎之):认为阿德勒思想的核心是为自己负责,打破幻觉,寻找心灵力量,幸福需要改变自己,书中对话引导读者接近自我真相。
推荐序四(张沛超):提到本书延续对话体写作方式,阿德勒心理学关注“共同体感觉”,幸福即贡献感,适合一般读者尤其是教师和父母阅读。
译者序(渠海霞):说明本书是“勇气两部曲”完结篇,介绍如何在学会说“不”后获得真正幸福,沿用上一部对话形式,阐述阿德勒思想在现实中的实践,包括教育、爱情婚姻等方面。
三年后青年再次拜访哲人,因实践阿德勒思想受挫,认为其是骗局,决心抛弃,双方展开辩论。
哲人指出阿德勒心理学易被误解,真正理解会震惊于其严厉,青年尚未找到理解的阶梯,而阶梯在于“爱”。
阿德勒心理学的定位: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更接近哲学,是一种生存态度,与宗教的区别在于是否停止求知和思考。
教育的目标:“自立”,教育是帮助而非干涉,需传授“人格知识”。
尊重的含义:实事求是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其独特个性,努力使其成长发展,需关心“他人兴趣”,产生共鸣。
改变与过去:人可随时决定自我、选择新自己,却难以改变,因害怕“死亡”(抛弃过去的自己),过去由“现在”决定,是自己赋予意义的故事。
问题的关键:应关注“以后怎么做”,而非谴责“可恶的他人”或倾诉“可怜的自己”,阿德勒心理学无“魔法”,是基于尊重的建设性心理学。
班级的性质:应是民主国家,主权在学生,规则需经民主程序制定。
批评是不成熟的暴力性交流手段,孩子犯错可能是“不知道”,应教导而非责备。
表扬会滋生竞争,使人形成“他人是敌人”的生活方式,妨碍民主。
问题行为的五阶段:“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权力争斗”“复仇”“证明无能”,需在早期阶段采取措施。
对待问题行为的态度:不参与权力争斗,对复仇阶段的行为可求助第三方,教育者应放弃法官立场,守护孩子,帮助其自立。
否定表扬促进成长:表扬可能使孩子依赖外部评价,真正的成长应源于内在动力。
竞争的弊端:导致策略和不正当行为,使共同体陷入不良氛围,应基于“协作原理”运营共同体。
共同体的病:竞争原理是根源,应关注共同体整体而非个人问题。
人生与自卑:人生始于“不完美”,自卑感可成为成长催化剂,人类因脆弱组成共同体,需协作生存。
自我认同与教育:要有“自我认同”的勇气,接受平凡的自己,问题行为可能针对教育者,教育者应与学生建立“交友”关系,而非仅视为工作。
快乐与人际关系:一切快乐源于人际关系,需勇敢面对人生课题(工作、交友、爱)。
信任与信赖:工作关系是“信任”(有条件),交友关系是“信赖”(无条件),信赖是主动行为。
工作的意义:是生存的生产手段,基于分工,职业无贵贱,价值在于致力工作的态度。
交友与共同体感觉:通过交友挖掘共同体感觉,要主动信赖他人,即使无法完全理解对方。
人生的考验与付出:平凡日常是考验,要在付出中获得收获,这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观点。
爱的本质:并非“被动坠入”,需要培养,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追求“我们的幸福”。
爱的转变:从“被爱的方法”到“爱的方法”,爱是艺术,爱他人更难。
自立与爱:自立是摆脱“自我中心性”,爱能让人从自我中解放,实现自立和成熟。
爱的对象与障碍:人在孩童时代可能选择“被爱的生活方式”,人们害怕去爱,因缺乏自我认同。
爱即决断: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爱需决断,要与伴侣一起努力构建关系,重新选择生活方式,保持单纯,接受日常考验。
致读者:鼓励读者与孩子交流,更新阿德勒思想,朝着“最佳分别”努力,认真活在当下。
后记一(古贺史健):说明本书创作契机,阿德勒思想是哲学性的,探讨幸福论,核心主题为“爱”和“自立”。
后记二(岸见一郎):指出阿德勒思想在日本及亚洲的接受情况,本书是实践阿德勒思想的指南,强调要不断前进,鼓起幸福的勇气。
岸见一郎:哲学家,致力于阿德勒心理学研究,著有多部相关著作。
古贺史健:作家,擅长对话创作,与岸见一郎合著“勇气两部曲”。
渠海霞: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翻译多部作品,包括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