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文字混乱的状况严重阻碍了统一政令的推行,也阻碍了各国的文化交流。
秦统一后,进行文字整理和统一工作下列“书同文字”。
秦朝对文字所做的整理和统一工作,是汉字在走向统一化、规范化、定型化的过程中迈出的关键性一步。
文字的统一,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贡献,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心理也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秦朝统一六国后,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对思璇采取严厉禁止的政策,并实施“焚书”的政策。
儒家学者成了主要的打击对象,秦国走上了“焚书坑儒”的道路。
秦为了达到思想的统一,简单粗暴地采取禁学、烧书的手段,不过民众基本的精神自由和文化需求,这不仅是文化专制的反应,也是“愚民政策”的反应。
秦禁止私学后,“百家争鸣”的风气从此结束。
为了达到思想的高度统一,实现以法治国的目的,秦采取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
政府规定教育的内容限于法令,其直接目的是使人成为知法守法、服从统治的顺民。
设“学室”,由官吏对弟子进行教学。
“吏师制度”的执行,是秦朝教育出现了一种“法律之外无学、官吏之外无师”的局面。
将官与师结合起来,取消了专职教师,这无疑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倒退。
“推孔明氏,抑黜百家”
兴太学以养士
重视选举,任贤举能
重视知识分子作用,察举制出现。
允许开办私学。
废除挟书律,恢复儒经。
经学教育产生于两汉时期,这一时期实行的是罢黜百家,以儒家经典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用儒经选拔人才的教育方法,叫做经学教育。
今文经学:用统治者意愿解释经学。
古文经学:恢复儒经本来面目。
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和科举制。
四门学、国子学、太学、郡国学都是进行经学教育的主要场所。
经学教育有利于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国家的稳定。
经学教育排除异己,束缚了学术自由,最终导致儒学走向僵化。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创办了中央官学,使之成为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重要措施。
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成立,也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教师与学生:太学的老师是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子”。
教学内容:“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培养目标:太学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
教学形式:个别、小组教学,“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次第相传的教学形式。
考试制度:一岁一试,称为“设科射策”。
汉代太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制,史实详尽的学校。
利用学校教育来强化官方的意识形态始于汉代太学。
太学掀开了中国学生运动史上的第一页。
汉代太学存在空谈义理、排除异己的现象,严重的束缚了教育思想。
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属于中央官学,因校址设于洛阳鸿都门而得名。
鸿都门学代表宦官利益,是宦官为抵抗官僚势力而办。
鸿都门学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学习内容是诗赋书画。
鸿都门学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将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促进了学校多样化。
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为后来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鸿都门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郡国学是汉代设立的地方官学。
郡国学始创于汉景帝时期的“文翁兴学”。
蜀郡太守文翁送地方官吏进京向博士学习,学成后回蜀为官,从而促进蜀地经济的发展。
培养本郡官吏,并向朝廷推荐优秀学生。
通过学校举行的“乡饮酒”“乡射”等活动,向地方推行道德教化。
察举制是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始于汉文帝时期。
汉武帝时期在董仲舒的提议下,正式确立为一种制度。
汉武帝设孝廉一科,标志着察举制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汉武帝时期把取士的范围扩大到了布衣之士。
通过举荐与考试的方法,使得儒学重新受到优待。
察举制开创了儒学取士的局面,察举制体现了选贤任能的原则。
察举制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成为了科举制的先导,加强了中央集权。
当时的察举制贿赂成风,缺乏标准,难以保证教育的公平性。
简介:董仲舒是两汉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太学以养士。
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将人性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等级。
“圣人之性”,天生就是善的,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
“中民之性”,万明之性,必须通过教化才能发展善性,发展才能。
“斗筲(shao)之性”,天生就是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
圣人注定要向善的方向发展。斗筲之人注定要向恶的方向发展,教育不起作用。教育只对中民之性的人起作用。董仲舒的人性论破坏了平等的人性论。
德育的地位:德育是立政之本。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重义轻利:义,满足人们精神的需求。利,满足人们肉体的需求。“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要求人们心正义诚,立志要做一个符合封建国家要求的人。提倡国家利益的追求应高于个人利益的追求。
强勉行道:努力进行道德修养,德行就能日益显著,最终取得良好成效。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是建立在对人类生命珍惜热爱的基础上。“义”是从封建国家的利益出发而确定的行为准则。
必仁且智:道德修养,必须做到“仁”与“智”的统一,即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向汉武帝提出三大文教政策。
这是三大文教政策的总纲领,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排斥其他学说。
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排斥其他学说。确立了儒学独一无二的地位,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树立起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
确立了教育为治国基本的地位,汉之后各个朝代重教兴学。
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实现了教育的儒学化、统一化。
促进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
为了培养和选拔精通儒经的人才,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开创太学以培养贤士。
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地址,标志着太学正式成立,也标志着以金学教育为基础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利用学校教育强化官方的意识形态始于太学。
汉代太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完备规制,史实详尽的学校。
兴办太学,政府直接操控教育大权,是促进儒学独尊的重要手段之一。
查举制是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始于汉文帝时期,在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为一种制度。
汉武帝设孝廉一科,标志着察举制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汉武帝时期把取士的范围扩大到了布衣之士。
增加察举的科目,孝廉是最主要的科目,保证了选拔的公平。
察举制开创了儒学取士的局面,察举制体现了选贤任能的原则。
察举制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被称为科举制度的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