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任务一:优先发展重工业
任务二:三大改造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
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
1978至今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
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
大起点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农村
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
1988年,海南省
1984年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1988年
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时间:1992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