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占血液容积的55%,为淡黄色半透明的粘稠液体,90%是水,其余为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激素、糖、维生素、无机盐和各种代谢产物等
理化性质:PH为7.3~7.4,相对密度1.025~1.030,渗透压313mOsm/L,有一定黏稠性
功能:运载血细胞、营养物质、激素和全身代谢产物的循环液体,而且参与机体免疫反应、体温调节、
酸碱平衡与渗透压的维持,具有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作用。
结构特点:直径7~8.5微米,双凹圆盘,中央约0.8微米,周边约2.6微米,表面积增大
20~30%;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内充满血红蛋白(及各种酶类)
形态的可塑性:膜内面有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等多种膜骨架蛋白连接形成的网状膜骨架,维持正常
形态,并且能够适当变形,通过窄小的毛细血管。
微细结构: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直径10~12微米,核呈杆状或分叶状,分叶核一般为
2~5叶,叶间有细丝相连,正常人以2~3叶核多见。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质
染成粉红色,细胞质中充满大量细小、分布均匀的颗粒。
功能:可做活跃的变形活动,具有趋化性和吞噬功能,可聚集到细菌侵犯部位,吞噬细菌,
之后自身也常坏死,成为脓细胞
微细结构:直径10~15微米,核多为2叶,细胞质内充满粗大、分布均匀、染成橘红色、
有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是其主要特征。颗粒本质也为一种特化的溶酶体
功能:1、吞噬与分泌
2、减弱过敏反应
3、直接杀灭蠕虫,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微细结构:直径12~15微米,细胞核呈现“S”形或不规则形,偶见分叶,着色较浅,常被颗粒掩盖。
具有可被染成蓝紫色的嗜碱性颗粒。
功能:与肥大细胞功能相似,参与过敏反应,并具有抗凝血作用。
微细结构:体积最大的白细胞,细胞核呈肾形、马蹄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等,胞质丰富,嗜碱性而呈灰蓝色,
内含有许多细小的淡紫色嗜天青颗粒。
功能:1、活跃的变形运动和明显的趋化性
2、可穿越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分化为各种类型的巨噬细胞
微细结构:光镜下:球形,核圆,一侧常有凹陷,染色质浓密呈块状,染色深。
细胞质很少,在核周成一窄带,嗜碱性,染成蔚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
电镜下:胞质内含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少量线粒体、溶酶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
核仁常见。
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细胞):占75%,参与细胞免疫,并具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
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细胞):占10%~15%,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10%,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微细结构:光镜下:2~4微米,成群存在;游离时双凸盘形,可伸出小突起,呈不规则形;无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
中央有密集的紫色颗粒称颗粒区,周边呈浅紫色,弱嗜碱性称透明区。
电镜下:表面有较厚的糖衣,含糖胺多糖和糖蛋白,吸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等;
透明区有微丝、微管;颗粒区有3种颗粒特殊、致密、溶酶体;还有两套小管系统:开放小管系和致密小管系。
功能:参与止血与凝血功能,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来源:骨髓巨核细胞胞质部分脱落的细胞质小片,无核有器,寿命10天
造血组织
血窦
造血干细胞
造血祖细胞
红细胞发生
粒细胞发生
单核细胞发生
血小板发生
淋巴细胞发生
淋巴
上层:淡黄色的血浆
中间:薄层灰白色的白细胞和血小板
下层:深红色的红细胞
血清:去除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等)的血浆,常用于血液生化检查,细胞培养等
嗜天青颗粒:其中体积较大的、着淡紫色的为嗜天青颗粒,
体积较细小、光镜下难以分辨、着淡红色的为特殊颗粒。
本质是一种溶酶体,含有水解酶等,能消化吞噬的细菌和异物。
特殊颗粒约占颗粒总数的80%,是一种分泌颗粒。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分类及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
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网织红细胞的结构特点和正常值
各类白细胞的光、电镜结构特点和功能
血小板的光镜与电镜结构
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基本概念,骨髓的组织结构
血细胞发生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及其发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