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
正负探查电极的放置方式
口诀:黄绿医生,阻(左)手阻(左)脚,右手举红旗
正负探查电极间的假想连线,由探查负极指向探查正极
肢导在额面上,胸导在横截面上,二者互相垂直
1mV/10mm;纵向1小格代表0.1mV
25mm/s;横向1小格代表0.04s
概念:在膜外,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电位幅度,且方向由负端指向正端
普通心肌细胞(收缩做功):心房肌、心室肌
窦房结-前/中/后结间束、房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前/后左束支
、右束支-浦肯野纤维
右房:左下前
左房:左下后
左下前
右上后
左室:左下后
右室:右上前
左下后
左下前
某个导联的心电图是心电向量在该导联上的投影
正向波:参考水平线上缘、垂直测至该波的顶点
负向波:参考水平线下缘,垂直测至该波的底端
起始部内缘、水平测至终末部内缘
60➗RR间期
①测定>5个连续的RR间期算平均值;②或数30大格(6s)内的QRS波群的个数乘以10,算得每分钟的心率
先找一个与大格纵边重叠的QRS波群,然后往下数的大格纵边分别为300,150,100,75,60,50,43,37直至数到下一个与大格纵边重叠的QRS波群,即心率。
心室除极向量在额面投影所形成的二维向量与Ⅰ导联轴的夹角
目测法:Ⅰ与aVF或Ⅰ与Ⅲ
作图法
从心尖向心底部观察、心脏沿其长轴发生顺钟向或逆钟向的转动
正常情况下,心室除极向量在横截面的二维投影为左后,故正负双向波应出现在V3或V4
正负双向波出现在V5/V6
正负双向波出现在V1/V2
光滑圆钝
Ⅰ、Ⅱ、aVF、V4-V6直立;aVR倒置;V1正负双向
<0.12
肢导<0.25
胸导<0.2
>0.5就大写;<0.5或小于最高波幅的一半就小写
第1个正向为R;只有负向为QS
R前负向为Q;R后负向为S
S后正向为R';R'后负向为S'
Ⅰ、Ⅱ、aVF主波向上;aVR主波向下
V1-V6的移行规律: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浅
<0.11
RV1<1;RV5<2.5
肢体导联低电压:<0.5
胸导联低电压<0.8
<1/4R波
t<0.03
正常V1、V2没有Q波
肢导方向与QRS主波一致
胸导直立
不对称:上升缓,下降陡
>1/10R波
胸导可以达1.5
在V2-V4明显
T波后0.02-0.04s出现,方向与T波一致
<1/2T
P波起点至QRS起点
3-5小格/0.12s-0.20s
QRS起点至T终点
8-11小格/0.32s-0.44s;QT<1/2RR
肢体<0.5格;在V1、V2<3格,在V3<5格,在V4-V6<1格
口诀:“1351”
<半格
形态:水平、上/下斜、弓背向上/下
以QRS波群起始部(或相邻两个QRS波群起始部连线)为参考水平线,取J点后40/60/80ms处为测量点,表示ST40/60/80
下移:参考水平线下缘,垂直测至ST段下缘
抬高:参考水平线上缘,垂直测至ST段上缘
P终点至QRS起点
J点:QRS波群与ST段起始的交点
受心率影响
心外膜比心内膜早复极,故心室复极可视作由心外膜向心内膜方向进行,心肌缺血就会影响复极
损伤型
变异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半格
肢导>5小格
胸导>10小格
低平、双向
T波高尖
ST段抬高
tq>0.04s
Q>1/4R
横截面:①前间壁:V1、V2;②前壁:V3、V4;③侧壁:V5、V6;④后壁:V7、V8、V9
额面:①侧壁:Ⅰ、aVL;②下壁:Ⅱ、Ⅲ、aVF;③从左侧到右侧放置胸导联:右心室:V3R-V5R
下壁、正后壁、右心室
前间壁、前壁、前侧壁、高侧壁
缺血(可逆性)
T波高尖
损伤
ST弓背型抬高
坏死
坏死型Q波
ST恢复
瘢痕修复
坏死型Q波伴终生
Ⅱ:<0.12s,<2.5小格
V1:正向波<0.15,|PtfV1|<0.2
PⅡ高尖,>2.5小格
V1:正向波>0.15,|PtfV1|>0.2
PⅡ切迹;>0.12s
|Ptf-V1|>0.04mm•s
除极向量增大
除极时间延长
复极顺序改变
供血不足致ST-T改变
①左下前
②右下前
③右下后
①②逆钟向转位,V1主波向上
②③aVR主波向上,V5主波向下;重度顺钟向转位
③V1-V5主波向下
Rv1>1.0
Rv1+Sv5>1.2
②③电轴右偏≥+90°,重度>110°
ST段下移
T波双向或倒置
伴劳损
RV5>2.5
Rv5+Sv1>4(男)或3.5(女)
ST段下移
T波双向或倒置
伴劳损
P波规律出现,Ⅱ上直立,aVR上倒置
60-100次/min
长PP-短PP<0.12s
PR间期:0.12-0.2s
>100
<60
长PP-短PP>0.12s
P波突然脱落
长PP/短PP≠整数倍
逸博与逸博心律
提前出现,形态异常
靠近房室结(逆行):Ⅱ上倒置,aVR上直立
靠近窦房结:Ⅱ上直立,aVR上倒置
QRS正常
P'R间期>0.12s
联律间期/配对间期+代偿间歇<2PP
QRS前面,P'R<0.12s
与QRS重叠
QRS后面,RP'<0.2s
提前出现QRS,形态正常
联律间期+代偿间歇=2PP
提前出现QRS,宽大畸形,>0.12s
T波与QRS主波反向
多为完全代性偿间歇
最常见
二联律:1个窦性+1个早搏;三联律:2个窦性+1个早搏
单源性:早搏形态相同;多源性:早搏形态各异
室早连发:连续的早搏
偶发早搏:1分钟≤5次
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高或折返激动引起的快速异位心律,即连续3次或以上的早搏
房性心动过速
交界性心动过速
频率快,160-250
QRS正常/"窄"
P'波与T波重叠难辨
节律绝对齐
继发性ST-T改变
突发突止:阵发性
频率快,140-220
QRS宽大畸形
节律相对齐
继发性ST-T改变
突发突止:阵发性
无P波,代之以锯齿状扑动波/F波,频率250-350
QRS正常
心室律规则:房室下传比例固定,RR/FF
心室律不规则:房室下传比例不固定,据FF间期估算
无P波,代之以大小快慢不等颤动波/f波,概率350-600
QRS正常
房室下传比例随机,心室律绝对不齐
无正常QRS-T波
连续快速、相对规则的大振幅心室波
频率200-250
QRS-T消失
大小不等、快慢不一的心室波
频率200-500
干扰与脱节
窦房阻滞
房内阻滞
全部激动都下传,但传导时间延长
PR延长,大于0.2s,但无QRS波群脱落
部分激动下传,部分QRS脱落
P波规律出现,但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某个P波后的QRS波群脱落,漏搏后传导阻滞得到改善,PR间期趋于缩短,之后又开始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
P波规律出现,PR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但无法预料哪些P波后的QRS波群会脱落
窦房结产生激动给心房
室性逸博心律:QRS宽
交界性逸博心律:QRS窄
P波频率较快
QRS频率较慢
P与QRS毫无关系
PR间期无法测
心房率>心室率
室上性的激动在心室内传导过程中发生异常,导致QRS波群时限延长及形态发生改变
V1、V2导联QRS呈rsR'型(M型)
QRS终末波钝
完全性:>0.12s
不完全性:<0.12s
V1、V2导联QRS呈QS型(V型)
T与QRS主波反向
完全性:>0.12s
不完全性:<0.12s
意外传导
正常的传导途径外,沿房室环周围还存在附加的房室传导束(旁路),使室上性激动抢先抵达心室并提前激动一部分心室肌
PR间期缩短,<0.12s
QRS增宽
PJ间期正常
继发性ST-T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