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理性系统的根基性命题
不是系统的中心思想,而是这个系统之外、之前的一个元前提
第一性原理+演绎法
是一种把一定时空边界之内的规律推广到所有时间和空间中的思维方式。
实践操作在先,经验总结在后
人们认为某些在过去的时间里成立的规则,在当前甚至未来的时间里也同样有效。
人们会默认在某个空间内有效的规律,在其他空间甚至全部空间中也是有效的。
只能证伪,不能证明
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在大前提和小前提正确的基础上,结论必然成立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使用演绎法的关键在于前提的正确性,即前提不能来自于归纳法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墙上被投射出来的光告诉洞穴里的人,而是把洞穴里的人带到洞穴之外,让他自己沐浴在真理的阳光之下。
顶级智慧,<b><font color="#f15a23">哲科思维</font></b>
一切学问都是证明系统
演绎法,从已知推导未知
惯性假设
引力假设
形而上学的第一性原理
不是破外在现实的边界,而是破内在认知的边界
不是在内容上做功,而是在结构上做功
如何打破构成我们认知的隐含假设
识别隐含假设
建立基石假设
构建全新系统
打破科研市场的隐含假设
商用市场同样潜力巨大
<b><font color="#f15a23">单一要素最大化</font></b>,形成新市场
计算机不一定只用于商业
每个家庭都可以拥有
在家庭前提下,建立新的系统
重新定义*产品
使命-战略的破界创新
“存量”增长到一定的阈值后,激活了一个刹车式的“调节回路”
鲍尔默的迷失
纳德拉的<font color="#f15a23"><b>刷新</b></font>
固化型思维的公司总在逃避风险,却又期待创新的出现
成长型思维则会把关注点从到底做错了什么,转变到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一个是看结果,一个是看过程
基于第一性原理进行创新
破界创新的关键是“破”,<font color="#f15a23"><b>第一创新的关键是“立”</b></font>
从归纳创新到演绎创新
洞见公理比推导更加困难
我们自认为是在使用大脑进行思考,其实只是用大脑中既有的思维模型在思考。如果外界在我们的大脑中植入了某种思维模型,我们自然就会用这种思维模型来思考。但是,如果这种思维模型是错误的,或者只用一种思维模型来看待世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会出现扭曲,这就是所谓的“锤子综合征”。
成年人学习的关键并不在于增加信息量,而在于提升自己的思维模型。
马斯克认为,迁移式学习首先应将知识拆解为基本原理,把知识看作一棵语义树很重要。深入细节或枝叶前,保证你可以理解基本原理,也就是主干和大分支,否则细节和树叶就没有可依附的东西。其次,在新领域中重构基本原理,然后在其上悬挂细节。从一个领域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另一个领域,就是将学习到的人工智能、技术、物理和工程学等基本原理在不同领域重构。
爱因斯坦认为,在问题的原有维度上不能解决问题;在原有维度上,只能呈现问题;只有换一个维度,才能解决现有问题。
在组织中,我们很容易被群体的信念影响,甚至会因此而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保持一致以寻求安心,这就是“从众效应”。破界创新的难点就是隐含假设,而最重要的隐含假设之一就是“从众效应”
所谓的客观事实,都是用主观信念覆盖于其上,而且根本无法与主观信念相剥离。如果你没有主观信念,你就无法感受到客观事实,而一旦你用主观信念去处理,那么“客观”两个字就不存在了。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当我们看到一缕阳光或是一尊雕像时,我们将直观地表达“这是一缕阳光”,“这是一尊雕像”,当我们的直观地表达我们的这些命题时,对我们而言,它们无疑是真的,这就是真理,而符合论便契合这样的直观表达
李善友所指真理连贯论,并非真理在时间线上的连贯,而是个人信念与群体信念的比较,当两者一致时,便认可个人信念为真理。其中群体信念其本质是思维模型,例如中世纪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直到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从众
群体无智慧
群体无逻辑
群体无意识
我讲的可能都是错的
在逻辑学领域,信念“正确”的判断标准是<b><font color="#f15a23">“逻辑三洽”,即自洽、他洽和续洽。</font></b>
内容千变万化,但是结构一直存在并始终如一
一些群体之间的争论,不是道理之争,而是立场之争,这种争论并不是为了捍卫“我们的思想”,而是为了捍卫“我们自己”。
我错了
我们错了
如果一个理论总是被置于“不可被证伪”的保护之下,这个理论就不能称之为科学
就是领导者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即便发现错误,也不会停止投入,甚至还会继续追加投入,以证明自己是对的。
科学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
认知越深,边界越宽,真正的那个世界是不可知的
不可知论是唯一可靠的科学
将批判性思维、普遍怀疑、不可知论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