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民党指导下,重新改组课程,早就专门人才,使学生走出学校后就能做党的工作。
强化国民党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建立国民党的一党独裁独裁统治。
进步人士的反对,国民党用“三民主义教育”代替了“党化教育”。
促进民族、民权、民生的发展。“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外五民由义的宗旨背离承孙中山反帝国主义股票、反封建的目标,而成为了维护专制主义的工具。
“战时须作平时看”是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提出的教育方针。
(1)战争发生时,教育各方面都以平时为原则,以维持正常教学为主旨;
(2)为战地失学青年创办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启战地教育模式;
(3)创办国立学校,保证部分学校正常办学;
(4)学校西迁,北大、清华、南开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合并为西北联合大学。
这是一项并不短视的重要决策,使得教育在艰苦的占中环境中支撑,并在大后方西南、西北地区还有所发展。
但也因为国民党强调“教育目的与政治目的的一贯性”,教育同样成为国民党搞反共、闹摩擦与压制民主、控制思想的工具。
大学院制是蔡元培于国民政府时期实行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是仿照法国的教育管理制度。
(1)中央设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
(2)地方设大学区:规定全国各地按教育、经济、交通等状况划分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设大学1所,大学设校长1人,负责大学区内一切学术行政事务。
(1)理想过高,使得学术机关官僚化;
(2)忽视中小学实际需要,削减中小学教育经费,导致中小学处于附庸地位。总的来说,大学院和大学区制是一次忽略中国国情的失败的教育改革。
因为忽视当时中国国情而失败。
大学院制是蔡元培独立教育思想的体现,目的是促进教育与学术相结合。
1928年,中国民国学院在1922年新学制的基础上,对不合理地方进行修改,提出了戊辰学制。
适应本国国情;适应民生需要;提高学科标准;谋个性发展;提高教育效率;使教育易于普及;留地方伸缩之可能。
总体来说,与1922年新学制变化不大。
重视义务教育,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
为了提高民族文化程度,中高等教育的质量得到了重视,而不是只看重数量。
国民党政府为控制学校教育,通过建立训育制度对各级各类学校实施严格管理。
①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中小学训育主任办法》。教育部规定中等以上的学校推行导师制,导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业和身体,均应体察,做详细记录,按月报告训导处和家长。
②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加强了对各级各类学校的训育。
③1939年,教育部颁布的《训育纲要》是最为集中体现国民党训育思想的纲领性文件。
童子军是一种使儿童、少年接受军事化教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其目的是养成儿童和青少年的绝对服从意识,整齐划一的行动习惯,培养青少年的团体主义精神和军事知识技能。
“凡高中以上学校学生军训不合格者,不得补考、投考大学。”这就将军训作为完成学业和升学的必要条件。
①在国难当头之时,出于抗战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一定的军事训练,确有其必要性,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心。
②但国民党使其逐步变为控制学校和学生的手段,使其变为为专制独裁统治服务的工具。
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教育部制定和颁发了一系列有关法令,严格事规范和统一全国学校的课程与教科书。
国民政府教育部十分强调课程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不允许学校有自主权、将公民、党义、“三民主义”、童子军训练、军训等硬性规定为必修科目,就是为了加强对学校的控制。
设立了专门的编审机构,明确了以国民党的党纲和“三民主义”为审查教科书的标准。
①1932年,教育部开始整顿全国教育;重点在中等教育,中学毕业会考是整顿的重要措施与内容之一。
②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开始实行民国时期中小学生的毕业会考制度。
③中学实行毕业会考制度后,国民政府又将这种做法推广到其他教育领域,要求师范学生必须通过会考,才授予毕业证书,获得正式服务教职之资格,会考成了师范学生求职的关卡。
④从1941年起,专科以上学校将毕业考试改为“总考制”,这也成为大专学生的一道关卡。
①客观上对统一各地各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作用。
②出于政治意图,对学校和学生进行严格管理、有效控制,使之成为学生的羁绊而令其无暇旁顾,这是政府对学生求职就业的操纵和控制。
1904年颁布实施的“癸卯学制”规定幼儿教育机构为蒙养院,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改称蒙养园,1922年“新学制”又改称幼稚园。
①幼稚园的课程标准: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这成为指导全国各类幼稚园课程建设和实施的纲领性文件。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幼稚园课程标准》(于1936年修订),规定幼稚教育的目的为:“增进幼稚儿童身心的健康”“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培养大生基本的优良习惯”。
②幼稚园设置办法: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实施,使得各级政府管理幼稚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保证了幼稚园的健康发展。
在中国幼儿教育的起步阶段,多是模仿国外的做法,很少有符合本国国情的。陶行知形象地批判中国的幼儿教育害了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他提倡创办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
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设了我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开创中国幼儿教育实验研究究之风,使幼儿教育走上了中国化、科学化的道路。
1927年,陈鹤琴、陶行知等人发起组织了“幼稚教育研究会”,1929年扩大为中华儿童教育社。它以研究儿童教育、推进儿童福利和提倡教师敬业精神为总目标,致力于中国幼教理论的探讨交流和幼稚园的推广,并出版了《幼稚教育》《儿童教育》等刊物。其中,1927年,陶行知还创办了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陈嘉庚的厦门集美幼稚园、熊希龄的北京香山慈幼院等。
6周岁入学,遇特殊情况可延缓至9周岁。
简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提出“普及国民教育”,提高民众知识,以“养成健全之国民”。
1927—1937年是初等教育的稳定发展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提出“抗战建国”的口号,实施国民教育制度,初等教育在时局动荡中仍能维持一定的发展。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国民教育的实施受到扼杀,初等教育也同样走向衰败。
普通中学仍然沿用“三三”制,分初、高两级,以升学为主的单一培养目的。
国民政府的中学体制仍袭用1922年“新学制”的初、高中三三分段的综合中学制,将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在同一学校中并设。
1932年,教育部整顿全国教育,认为中学系统混杂,目标分歧,导致中学的普通教育无从发展,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难以保证,遂废止综合中学,将普通中学师范学校、职业学校分别设立,而高中不分文理科等。
意义:这一变革使中学教育的目标、结构和线索更为清晰,更有利于发挥各种教育的功能,适应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国民政府在部分地区实行中学分区制,即划分若干中学区,各区内调整公私立学校配置,还试行六年一贯制,以提高学科程度为试行原则,以求办一批高质量的、能起表率作用的学校。
意义: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学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机构分大学、独立学院、专科学校三种:允许国立、省立、私立。
(1)抗战前:稳步发展。国民政府规定了大学的办学目标是“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强调研究性和学术性;大专的办学目标是“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技术人才”;侧重应用性。全国大专院校分为国立、省立、市立和私立四种,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
调整内部学科专业结构,改变重文轻实,适应社会需要。
(2)抗战时期:为了保存教育实力,教育部提出统一课程标准,统一大学院系名称,进行学校西迁等措施。
(3)抗战胜利后:大学数量和学生数量都达到了最高点。
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沿海地区不少著名大学西迁,高等教育的基础不仅得以保存,还获得了一定发展。
(1)一些原有著名大学经过合并组合,使各自的优良传统和学科优势得以发扬和互补,形成新的特色。
北大、清华、南开合并成了的西南联合大学,它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充分体现了思想自由的现代大学精神。
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和国立北洋工学院成立西北联合大学。
(2)在西南、西北新设和改制了一些大学。
由私立改为国立的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
(1)建立师范教育体系
分为高等和中等师范学校。
其中高等学校是师范学院与普通大学附设的师资培训班;
中等师范有师范学校和简易师范学校。
①1930年的《高级中学师范课程暂行标准》在师范学校独立后,调整了规定,开设公民课,且还增加了男生的军事训练课和女生的军事看护课。
②1934颁布的《示范学校课程标准》调整了专业课与一般普通课程的比例。
③1935年颁布了《师范学校规程》。
④发展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师范学院的课程被分为三类科目:基本学科、师范专业学科和“适应管教养合一”的科目。
①晓庄师范学校:1927年春,陶行知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晓庄学校。陶行知确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培养乡村人民儿童所敬爱的导师”是晓庄学校的总目标。
②栖霞乡村师范学校:1927年,黄质夫在栖霞创办了栖霞乡村师范学校,他的“学校社会化”“社会学校化”的教学实践,使栖霞乡师在当时取得众所瞩目的办学成果,栖霞乡师被人称誉是“乡村改造的先锋”“乡村改造的开拓者”。
国民政府重视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数量和办学质量。
第一阶段:在普通中学办职业教育
第二阶段:职业教育单独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