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苏联小说家、苏联科学院院士
1939年,获得列宁勋章
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
196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静静的顿河》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历程
主人公格里高利,是生长在顿河岸边的哥萨克,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徘徊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他的双手沾满了两方面的鲜血。最后他回到家乡,身边却只剩下儿子一个亲人
生着下垂的鹰鼻子,稍稍有点斜的眼睛里嵌着一对略微有些发蓝的扁桃形的热情的眼睛,高高的颧骨上紧紧的绷着一层棕红色的皮肤
原来是一个性格直爽、为人坦诚、行为粗鲁而又不乏柔情的哥萨克青年,因入伍受到谄媚和尊敬,逐渐忘记自我,变得堕落和疯狂
他既不是死硬的反革命分子也不是坚定的革命派,因此他在两边都得不到信任,最后还是陷入反革命深渊而毁灭
勇敢、高傲、性感、迷人,格里高利·麦列霍夫的情人
不甘心被囚禁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里,所以决定与格里高利·麦列霍夫在一起,义无反顾走向新的生活
传统的哥萨克姑娘,善良质朴、恪守妇道、纯洁真诚、性格内向、为人矜持
格里高利·麦列霍夫的妻子,但是她不善于体察和理解自己的男人,因此不能得到丈夫的喜爱,不善解人意使她和丈夫拉开了距离
《静静的顿河》从“人性”的角度来审视革命和战争,将人放在革命和战争的磨盘下挤压和考验。作者通过小说的描述对战争诅咒、对革命表示怀疑以及对苏维埃政权进行质疑
热爱土地、歌颂劳动、召唤人性、呼唤和平,是作者在该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战争摧毁的不仅是人的肉体。战争使大地荒芜,使家庭离散,使国家衰败,而且它腐蚀人的心灵,异化人性,使人变成“兽”
不要向井里吐痰,也许你还会来喝井里的水。
我们只有一条战术:就是在草原上流窜,不过要常常回头看看。
不管把狼喂得多么好,它还是想往树林子里跑。
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
生活总是用自己的不成文的法律支配着人类。
草原虽然宽广,道路总是狭窄的。
种风的人,收获的是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