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拉斯蒂涅是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他是外省小贵族的子弟,不愿埋头读书,更不愿顺着社会阶梯一步步攀登,而是羡慕挥金如土的生活。他所尊奉的原则就是鲍赛昂子爵夫人,特别是伏脱冷给他指点的极端利己主义。他的"人生三课"对他的思想起了决定性作用。
(2)第一课:鲍赛昂夫人的隐退,证明了"高贵的门第""真挚的爱情”斗不过金钱,使他目睹了即便在情人之间也在奉行冷酷现实的利己拜金原则,否则就会大难临头。
(3)第二课:伏脱冷被捕,证明了超群的“胆略与智谋"斗不过金钱,再次让他验证了普通人之间奉行的利己拜金原则。
(4)第三课:高老头的惨死,证明了“崇高的父爱”斗不过金钱,使他深深地知道利己拜金原则不仅流行于整个社会,而且渗透到了家庭的至亲骨肉之间。
(5)拉斯蒂涅的行为更多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他的思想是变化发展的。他是一个演变中的人物,是贵族子弟资产阶级化的典型。
(1)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小说《高老头》中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不愿埋头读书,更不愿顺着社会阶梯一步步攀登,羡慕挥金如土的生活。
(2)上大学阶段:想通过勤奋努力,刻苦攻读争取一番功名,但是经不起上流社会的诱惑。更不愿顺着社会阶梯一步步攀登。
(3)蜕变阶段:在两次教育中,鲍赛昂夫人培养他自私自利的人生观,传授他以牙还牙的伎俩;伏脱冷让拉斯蒂涅进—步相信利己主义本质。
(4)最后的社会教育:高老头的苦难和死亡。他看到两对女儿女婿的无情无义和这个社会寡廉鲜耻的真实面貌。埋掉了最后一点人性,投入社会的深渊。
3.分析拉斯蒂涅形象。
1.高老头是在饥荒年代牟取暴利的商人,把全部感情都放在女儿们身上
2.随着钱财日益减少,被女儿抛弃
3.他的遭遇表现了世态炎凉,社会教育和社会风气对人心的败坏
4.其悲剧是对赤裸裸金钱关系的愤怒谴责
1.在人物塑造、心理描写、情节结构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2.人物性格的塑造与人物活动舞台的描写结合起来,反映社会风俗。
3.重要人物性格鲜明,次要人物也跃然纸上,各有特色。
1.采用典型的多元整一结构,严谨有序。
2.侧重描写“感受世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3.成功运用悬念与象征的艺术手法。
1.梅尼特医生是一个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形象。
2.青年时的梅尼特医生正直高尚。 因揭发厄弗里蒙地候爵的罪行被关进巴士底狱。
3.出狱后,成为仁爱与宽恕的化身。
(1)人道主义是贯穿狄更斯小说创作的一条红线。作者提倡与弘扬宽恕、仁爱之类的伦理道德,并对人性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2)肯定法国大革命的必然性与正义性,反对革命暴力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3)宣扬仁爱、宽恕,塑造了梅尼特、代尔那、卡尔登等一系列道德高尚的人物。
(4)人道主义贯穿狄更斯创作的始终,是评价人物和各种现象的基本出发点。
1.斯丹达尔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
2.既反抗又妥协,既真诚又虚伪的复杂性格。
3.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
1.从传统封闭结构向现代开放结构过渡。
2.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3.对人物行为的深刻心理分析。
1.“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黑”意味着复辟时期的王朝和教会的黑暗统治。
2.“红”象征着有抱负有才华的于连希望立功战绩而升将军的愿望;“黑”象证着于连希望通过披上教士的黑袍跻身上层社会。
①堂吉诃德的形象:患“游侠狂想症”的人文主义者形象,堂吉诃德是一个既有悲剧因素, 又有喜剧因素的复杂形象
②堂吉诃德是充满悲剧精神的人物,人文主义思想的直接传播者
③桑丘·潘沙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一个纯朴劳动农民的典型。
④一方面,他具有劳动人民机智、善良的品质和乐观主义精神,在当“海岛总督”期间表现 出惊人的才智。
⑤另一方面,他又有封建制度下小私有者目光短浅、狭隘自私和贪图小利的弱点。他当骑士侍从是为了摆脱贫困,求得温饱。
⑥桑丘·潘沙的形象反映了农民的困苦处境和变革现实的民主要求。
1.运用讽刺艺术,采取对比、夸张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个性。
2.利用骑士小说的模式,进行了巧妙的替换,将骑土小说的讽刺改造成人文主义思想的宣传。
3.塑造了堂吉诃德等人物典型。
1.哈姆莱特是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形象。
2.他曾经是一个充满人文主义理想的青年王子,对天地万物、人和社会都寄予美好的希望。可是,严酷、丑恶的现实打破了他昔日的梦幻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破灭了。
4.哈姆拉特在复仇行为上的犹豫,显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封建势力之间力量的悬殊。
5.哈姆莱特的延宕其实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的象征性描述。
2.论述《哈姆莱特》的艺术特点。
3.以《哈姆莱特》为例,论述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1.戏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2.通过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在性格。
3.成功使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
4.语言丰富多样且生动传神,将无韵诗体与散文、有韵的诗句、抒情歌谣等融为一体。
1.是歌德代表作《浮士德》的主人公。
2.主人公在人生道路上经历了五个阶段,表 现出“灵”与“肉”的矛盾,体现了普通人所具有的两重性特征。
3.浮士德具有一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4.是处在上升时期欧洲资产阶级优秀知识分子形象的概括。
1.歌德对浮士德形象的描写,是以浮士德与靡菲斯托的辩证关系为基础的。
2.浮士德不断地追求真、善、美,体现了肯定的精神,是善的代表。而靡菲斯托则只想着诱惑,体现了否定的精神,是恶的代表。
3.对于浮士德来说,靡菲斯托的恶在客观上起到了引导浮士德最终找到人生真谛的作用,促成了浮士德的向善。
1.充满诗意的抒情性
2.日本传统与西方意识流的交融
3.运用多种手段塑造人物。
1.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主人公,是作品主题的主要体现者。
2.出身卑微,但不甘沉沦,并富有生活理想的下层妇女的典型。
3.历经生活的磨难,但仍坚持写日记、读小说、学三弦,追求真挚爱情
1.构思严谨,结构完整
2.象征手法。黑森林象征邪恶的世界,维吉尔象征理性,贝雅特丽齐象征爱与信仰等
3.虚构与写实相结合
4.人物形象丰富多彩
5.俗语写作
1.宗教性。结构框架和思想观念都传达着基督教的宗教意识
2.人文内涵。但丁笔下的上帝在代表了基督教的爱与信仰的同时,又代表了人间的爱与正义,在上帝权威背后隐藏的是世俗原则和人性角度
1.但丁笔下的上帝是为了人而存在的,既代表了基督教的爱与信仰,又代表了人间的爱与正义
2.维吉尔和贝雅特丽齐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作者对知识与爱的推出,对人的本质的探索,对个体人格的肯定
1.通过主人公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作出深刻揭示。
2.格里高尔失去了自由的天性、思考的自由,早已变成一个“非人”。
1.《变形记》具有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交融的特色。以格里高尔为主人公。
2.作者把荒诞的故事和真实的细节描写有机结合起来,以荒诞的手法构建故事,表现人的异化主题;又以真实的细节描写强故事的“可信性”和艺术吸引力。
3.对现实的真实描写与虚幻的故事情景设置有机相融。
4.这既是小说在创作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也是“卡夫卡式”小说风格的典型体现。
1.反映了劳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通过婚恋故事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描绘了人民的苦难和不幸并探讨根源。
4.反映商人生活和海外冒险的生活。
1.浓郁的东方情调和大胆的浪漫幻想。
2.框架式结构。
3.诗文并茂、散韵结合的表现手法。
1.深刻的心理描写,作品被誉为“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
2.多种心理表现手法:如内心独白、梦境、幻想、直觉等表现人物犯罪前后近于疯狂的复杂心理活动
3.写出了拉斯科尔尼科夫他的紧张、痛苦、孤独、疲惫。
1.《罪与罚》的思想内容深刻而复杂,其中对人性的探索主要表现在关于“超人哲学” 和“权力真理”等论题的探讨
2.其本质是对社会不公平的抗议。
3.只能求助于宗教赎罪思想。
1.题材广泛。
2.体裁多样。
3.想象丰富,人物众多,感情真挚。
4.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1.古代希伯来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总集。
2.全书共 39 卷,可分为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诗文杂著4部分。
3.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文学影响广泛而深远。
1.《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富有“人的魅力”。
2.勇敢善战、勤劳热情、诚实正直,同时受哥萨克落后传统和道德偏见的影响,盲目崇拜军人荣誉。
3.爱好思考,勤于探索。
1.它具有气势雄浑的史诗性质,作家的笔触伸向了广阔的空间,将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与丰富深邃的人物命运水乳交融。
2.塑造人物形象极其成功。葛利高里的形象塑造得极为鲜明
3.不仅描写人物感情,而且描绘其复杂而细微的心理变化。
4.始终把人物置于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背景之中进行描写
1.反映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家史。
2.反映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
3.描写了一幕幕围绕着争夺金钱而展开的惨剧。
1.魔幻现实主义是这篇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
2.一方面,其内容处处都有魔幻色彩,另一方面,写作技巧同时含有现实的关怀。
3.大量使用象征和暗示手法,使小说的寓意更加深刻。
1.表现了“拉丁美洲的孤独”。
2.描写了百年间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所经历的种种抗争、努力、挫折和失败,这正是哥伦比亚和拉丁美洲愚昧落后的真实写照,是与世隔绝和被殖民历史的再现。
3.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希望这一百年的不幸故事不再重演。
1.答丢夫是伪善的化身,他骗取人们的信任,以达到卑鄙目的。
2.他的丑恶嘴脸是通过“贪食、负财、贪色”行径暴露出来的。
3.答丢夫的伪善具有巨大的危害性。答丢夫形象的社会意义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倾向。答丢夫成了“伪善者”的同义语,是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1.印度封建农村中受苦农民的典型。
2.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宁肯自己受损失,也不让别人吃亏,对什么事都肯忍让。
3.由于宗教思想的束缚,相信宿命论,认为“命中注定享福的才能享福”。
4.他终生受着地主和高利贷者的压迫和剥削,甚至变相卖女儿,至死也不明白自己受苦的原因。
5.胆小怕事,无力反抗社会压迫,凡事逆来顺受。
6.他的破产死亡是印度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结果,作者借此无情鞭挞了农村统治者、地主、高利贷者等无恶不作的罪恶行径。
1.这部小说揭示了农村中尖锐的阶级矛盾,塑造了何利这个典型人物,被认为是描写印度农村生活的一部史诗。
2.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问题探索精神,以及对社会的深刻理解。
1.神与人之子,是男性美的典范
2.立体多元的性格,集勇敢、义气、暴躁、凶狠、善良、诚挚于一身(珍视友谊,为朋友报仇雪恨,残忍又富有同情心)
3.为了部落集体的利益,死而无怨的英雄主义精神
4.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了他热爱生活,肯定和追求人的现世价值的积极乐观的人本思想
1.被理想化了的早期奴隶主形象
2.英勇顽强、智慧过人的英雄形象
3.性格复杂,他不为荣华富贵所动,美女的诱惑也动摇不了他对妻子的感情,但他又不乏残酷、狡猾和自私
4.维护私有财产和一夫一妻制,体现了个人意识的觉醒
1.结构紧凑、安排巧妙。对于两个10年中所发生的诗,只表现几十天的内容
2.塑造了众多英雄形象,如阿喀琉斯是男性美的典范,性格立体多元
3.诗句流畅、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形象,借动植物来喻人,后人赞誉“荷马式的比喻”
3.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
1.“荒原”与“拯救”是作品的基本主题
2.第一到第四章描写荒原的景观,揭示现代人浑浑噩噩的生活
3.第五章转向宗教拯救,以皈依宗教拯救西方社会
1.创造性地运用象征手法。
2.独特的意象系列。
3.广征博引,大量用典。
4.运用意识流手法。
1.创造性地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2.典故的使用和意象的营造与象征的使用密切结合
3.长诗的题目、各章的标题以及题词有一定的象征性,作品的神话学框架、中心意象荒原以及水、火、雷霆等意象,都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1.运用“美丑对照原则”进行创作
2.恢宏的史诗性质。
3.曲折离奇、跌宕引人的情节。
4.精彩的心理描写。
1.雨果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运用了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照的艺术原则,编制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塑造异乎寻常的人物,展现了光明与黑暗殊死搏斗的画面
2.运用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手法。
3.主要体现在情节、场景和人物形象对照方面
1.以单线的情节线索描绘了广阔的社会。
2.大量使用对比手法。
3.人物心理刻画细致入微。
4.注重人物外貌和生活环境的细节描写。
1.形象分析:
①苔丝是《德伯家的苔丝》的主人公,具有劳动妇女的美好品质:坚强、勤劳而富于反抗性。
②她身上残存某些旧道德观念和宿命观点,把人生的苦难归为命运作祟,所以常常陷入自卑自叹和悲观失望。
2.悲剧根源:
①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
②宗法制社会的破产。
2.简述《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形象。
1、《死灵魂》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书中一个比一个更卑劣、更丑陋、更反动的地主形象来表现的。作者通过对地主群丑的刻画,反映了农奴制度的腐朽和没落,形象地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使小说成为埋葬农奴制度的挽歌。
2、《死魂灵》的艺术特色:
①《死魂灵》不以故事情节的发展取胜,而以人物性格刻画见长。
②果戈理刻画地主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人物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着意渲染,不断强化。
③果戈理注重肖像描写,显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④果戈理紧扣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渲染气氛,写活人物。
1.理想的女性形象,温柔多情,刚烈勇敢
2.在净修林长大,完全不了解人世的诡诈
3.冲破清规戒律追求爱情,面对负心的豆扇陀却没有表现出决绝的勇气
4.是受侮辱受迫害又有不满的善良妇女典型。
1.分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
1.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2.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
3.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原因是她独特的个性。
4.安娜爱情悲剧的外在原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1.日本平安时期大贵族的典型形象。
2.出身皇室,美貌多情,多才多艺。
3.卷入宫廷政治,升迁起伏。
4.体现贵族没落的命运。
1.通过对源氏一生政治上的沉浮、毁誉以及他一生渔色追欢的描绘,展示了平安时期宫廷贵族的错综复杂的权势之争。
2.特别突出地揭露了宫廷大贵族糜烂的男女关系,反映出平安时期上层贵族政治上的腐朽和精神上的堕落。
3.揭示出整个平安贵族走向没落的必然命运。
1.海明威所塑造的“硬汉子”形象的代表。
2.其性格特点是坚韧刚强,勇敢正直,在肉体上可以被打败,但在精神上绝对不可以被击垮。
3.圣地亚哥坚持奋斗与抗争。体现出了硬汉的价值,维持了人的尊严和意义。
4.硬汉子性格是海明威对待人类命运的基本态度的体现。
2.以圣地亚哥为例,分析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形象。
1.两个流浪汉焦虑徒劳的等待,象征性地概括了人类生存状况。
2.表现了人们渴望改变自己的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无可奈何的心理。
3.戈多的象征意义是多重的、开放的。
1.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开始觉醒的贵族青年的典型。
2.他厌恶上流社会,又远离人民,缺少实际工作的能力。
3.他找不到自己生活中的位置, 性格极其复杂和矛盾。
4.小说通过奥涅金的形象,反映了俄国贵族社会的腐朽和堕落, 揭示了“多余人”形象的致命弱点。
1.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具有高度人格化
2.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
3.想象丰富,内容生动、故事优美
4.地位和影响无可比拟,思想性和艺术性相当高
1.以人性反对神性
2.提倡科学,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3.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4.主张统一,反对封建割据
1.“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规则。
2.要求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 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超过一昼夜,即 24 小时。
1.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
2.思想上崇尚理性即与哲学中的唯理主义密切相关。
3.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创作规范。主张“三一律”。
4.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
1.强调主观情感,注重抒发自我
2.推崇想象力,热爱并赞美大自然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
4.善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创作
1.鲜明的民间文学特征。
2.强烈的宗教色彩。
3.体裁丰富,有多种源头。
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文学社团林立,流派众多。
3.作家剧增,作品众多,影响扩大,成果显著。
4.近代东方文学在亚洲各民族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承前启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