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
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
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人口增长缓慢
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的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居住地变更
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
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
政府组织“屯垦戍边”大批迁入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特点: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特点: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
农村——城市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
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积极: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人才外流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人口大规模西移
由乡村流入城市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决定开发数量
决定环境人口容量
决定消耗数量
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关系
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对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