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气体(O2、CO2)
形成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
肝脏合成
α1、α2
β
多发性骨髓瘤(MM病),
浆细胞多免疫球蛋白高
肝脏产生
肝硬化A↓G(γ-球蛋白)↑→A/G↓
MM病G↑→A/G↓
纤维蛋白原
Hb(血色素/血红蛋白≠血红素)男人>120女人>110孕妇>100g/L
最少,(4~10)×10的9次方/L
(100~300)×10的9次方/L
全血比重1.050~1.060(关键看红细胞数量)
真红细胞增多症 全血比重↑
MM 血浆比重↑
红细胞比重1.090~1.092(关键看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不属于血浆蛋白,
血红蛋白在红细胞里面,血浆蛋白在血浆内
主要取决于HCT高低
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高低
血浆渗透压(锁水)
正常:290~310mmol/L
主要取决于单位容积溶液中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的数目,
与溶质种类或颗粒大小无关
总渗透压=NS(生理盐水)=0.85%(0.9%)NaCl溶液
近似于7个大气压
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e.g.不能大量输低渗盐水
中风/缺氧/哇巴因→钠泵↓→细胞内Na+↑→细胞内晶渗↑→细胞水肿(水样变)
意义: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血管内外蛋白质含量差别大)
e.g.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白蛋白↓→胶渗↓→组织水肿
能够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
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
等渗而不等张
低于6.9或高于7.8都将危及生命
无核、无线粒体(只有3大反应: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
双凹圆盘状(碟形): 维持需耗能
血尿→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静脉峰红值细胞容积(既缺氧,也缺葡萄糖,红细胞等同于泡在尿里)
可塑变形性(生存所需的最重要特性):可通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血窦孔隙
胆红素↑(黄疸)
溶血性贫血:贫血+黄疸+脾大
RBC几何形状(最重要)
关键看Hb的含量
红细胞膜弹性(正比)
首选且疗效最佳:脾切除治疗
血沉(ESR)/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男0~15mm/h
女0~20mm/h
红细胞与血浆间的摩擦力阻碍红细胞下沉
双凹圆盘状→表/体↑→接触面积↑→摩擦力↑→下沉缓慢
血沉↑=悬浮稳定性↓本质:红细胞叠连(凹面相贴)→表/体↓→接触面积↓→摩擦力↓→下沉加快
ESR↑:胆固醇、球蛋白、纤维蛋白原(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炎症因子促进肝脏纤维蛋白原的合成,球蛋白增多)(荡秋千)
ESR↓:白蛋白、卵磷脂(捡白卵) 遗球(数目增多)
0.9%NaCl溶液(等渗液):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
0.42%~0.46%(1/2):部分红细胞发生破裂(溶血)
0.28%~0.32%(1/3):全部红细胞发生破裂
可塑变形性↓→不易通过脾窦→血管外溶血
悬浮稳定性↓→血沉↑(总体血沉↓)
渗透脆性↑→易破裂(溶血)(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确诊)
表明:正常红细胞对低渗液有一定的抵抗力
(双凹圆盘状→表/体↑→抵抗力)
α2β2
Fe2+
男人:痔疮、十二指肠溃疡
女人:月经过多
胃癌
右半结肠癌(左半结肠癌常肠梗阻)
叶酸
维生素B12
运载体:四氢叶酸(FH4)←叶酸
(HCL、内因子↓→维生素B12↓;胃大部切除术;回肠切除(B12);慢性A型胃炎/自身免疫性慢性胃炎→攻击壁细胞)
↓→DNA↓→细胞分裂↓→体积↑→巨幼贫(特点:核幼浆老)
肾间质(如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有少量是肾外组织(如肝)产生的(缺氧e.g.高原→HIF-1↑(转录因子)→EPO↑)
肾衰→肾间质产生EPO↓→肾性贫血
结合原始红细胞,促进它的成熟、血红素和血红蛋白合成
与一般内分泌细胞不同的是,肾内没有EPO的储存
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Cushing库欣综合征)
红细胞、血红蛋白↑→多血质
升高: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治疗ITP)(三系增加)
减少:淋巴细胞(易感染e.g.COPD不能长期使用)、嗜酸性粒细胞
甲状腺激素(T3、T4)生长激素(GH)
男性RBC、Hb>女性的原因之一
再障→雄激素
寿命120d(4个月)
<<120天 溶血性贫血(金标准:红细胞寿命测定)
反映糖尿病病人近2~3个月血糖控制总水平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系↓←脾亢/脾大←门静脉高压←肝硬化
巨幼贫
MDS
红细胞破坏→Hb释放↑+结合珠蛋白(触珠蛋白)↓→肝、脾
↓少量
肾(Hb尿,酱油色尿)
如未结合,Hb大量从肾脏排出,可能堵塞肾小管
运输O2、CO2(主要)
缓冲维持血浆正常PH值(HbK+/Hb缓冲对)
免疫复合物清除
白细胞
CSF(集落刺激因子)促进白细胞的生成
寿命100~300天
中性粒细胞(N)50~70%
淋巴细胞(L)20~40%
单核细胞3~8%
嗜酸粒0.5~5%
嗜碱粒0~1%
单身38年(单核3%~8%)
中年无妻(中性粒50%~70%)
聆听尔死(淋巴细胞20%~40%)
见您一面(嗜碱性0%~1%)
心酸呜呜(嗜酸性0.5%~5%)
中性粒细胞:主要吞噬细胞
粒细胞缺乏:<0.5×10的9次方/L
变形游走:速度最快,首先到达炎症部位,急性炎症早期(<24h)主要的浸润细胞
吞噬活性:坏死→脓细胞(形成脓液)→化脓性炎
单核细胞 还可以变成树突状细胞
进入组织:巨噬细胞(>24h急性炎症)
组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CD4+)
艾滋病会攻击CD4+细胞(T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伤寒是单核巨噬细胞增生
肝脏:kupffer(枯否)细胞
心衰细胞
神经:小胶质细胞
骨:破骨细胞
表皮:朗格汉斯细胞
脾、骨髓、淋巴结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I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支哮、过敏反应)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是机体对抗寄生虫幼体感染的主要防御机制
嗜碱性粒细胞:I型超敏反应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CD4+T细胞)(HIV攻击)
固有免疫
血小板(产板巨核细胞)
(100~300)×10的9次方/L
TPO促进其生成
寿命7~14天,只有最初两天有生理功能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胶原蛋白、胶原纤维)存在于结缔组织和血管壁上
条件:血小板GP Ib
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桥梁:vWF↓↓→易出血→血管性血友病)
胶原、Ca2+(NO能使血小板中Ca2+↓)
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
条件:GP IIb/IIIa↓→血小板无力症
纤维蛋白原(桥梁)
Ca2+(致聚剂)(NO既能抑制黏附,又能抑制聚集)
生理性:ADP、肾上腺素、5-HT、组胺、胶原、凝血酶(FIIa)、TXA2
病理性: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等
致密体:ADP、ATP、5-HT、Ca2+
α-颗粒: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4(PF4)、vWF、纤维蛋白原F、凝血酶敏感蛋白、PDGF
即时合成释放:TXA2
收缩蛋白→血块回缩
ITP→PLT↓→收缩蛋白→血块回缩不良
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F(I、V、XI、XIII)
有利于血液凝固和止血
血小板的收缩蛋白将血清挤出→凝血块更稳定,牢固。
血管内皮完整性破坏→出血斑
血块回缩不良→止血障碍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3大)
三个过程相继发生并互相重叠
局部血流↓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初步止血/一期止血)(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
黏附
血小板活化释放内源性ADP和TXA2,募集更多血小板发生不可逆聚集
血液凝固(加固止血/二期止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无关)
本质:纤维蛋白性质血栓形成
12种:罗马数字(I~XIII ,但无VI=Va)
2种:高分子量激肽原(HK)、前激肽释放酶(PK)(激活后变为激肽释放酶K)
FI:纤维蛋白原
FII:凝血酶原
FIII:组织因子
FIV:Ca2+
因维C少,所以胶原少
因为脾亢
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主要)
“儿妻就是家”
双香豆素
华法林(房颤抗凝首选)
体内(肝脏)才能发挥作用
激活(分解)纤维蛋白原(FI)→FIa(纤维蛋白单体)(XIII让它成为多聚体)(主要)
激活FXIII
激活5、8、11,形成正反馈
PL(PF3)血小板磷脂
生理性致聚剂
激活PC(蛋白质C)
激活TAFI(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
促进内皮细胞释放大量t-PA
FIIa+TM(凝血酶调节蛋白)
辅因子,八帮助九激活十,五帮助十激活二
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
可被活化的蛋白质C灭活(vWF与FVIII结合可提高稳定性,避免被降解)
能被凝血酶正反馈激活,形成凝血功能中的正反馈
FVIII(8)
FIX(9)
症状轻微(因为可被外源性凝血途径代偿)
内源性途径8、9×→凝血活酶生成障碍→严重凝血障碍(甲、乙)
数量↓→ITP
功能↓→血小板无力症
血管壁
血管性血友病、DIC
凝血时间(CT)(和血小板无关)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反应外源性途径
反应纤维蛋白原(FI)
除了出血时间,其他的反映凝血因子的异常
血友病=CT/APTT↑,PT正常
8、9、11、12(内源性)+5、10、1、2(共同的)+HK、PK
7(外源性)+5、10、1、2(共同的)(加入了3)
8、9、11、12+PK、HK
7+5、10、2
8、9、11、12(内源性)+5、10、2(共同的)+HK、PK
反映内源性途径
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FII、FV、FVIII、FXIII等凝血因子
血清增添了少量凝血过程中由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FXIIa通过激活PK为K而正反馈促进FXIIa的形成
FXa通过激活FVII正反馈促进FXa的形成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FXa-FVa-Ca2+-磷脂复合物
纤维蛋白的生成
屏障: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下成分(胶原,激活XII因子,也是致聚剂)接触
避免血小板的活化(黏附聚集释放)和凝血系统的激活
膜上存在凝血酶调节蛋白(TM)
合成分泌TFPI(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抑制血小板聚集
抑制血小板的激活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纤维蛋白的吸附不仅有助于加速局部凝血反应的进行,也可避免凝血酶向周围扩散
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凝血因子血管内凝血
灭2、9、10、11、12
与肝素结合后,抗凝作用增强2000倍
凝血酶调节蛋白是将凝血酶从促凝物转变为抗凝物的转换分子
PS(蛋白质S)促进PC对5、8的灭活;
蛋白质C抑制物 抑制蛋白质C(PC)
包括:PC、TM、PS
组织因子(FIII,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途径抑制物(TFPI)(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增强抗凝血酶(III)的活性(主要)(体内体外)
促进TFPI释放(从血管内皮细胞到血浆里)(体内)
既可在体内抗凝,又可在体外抗凝,体内(肺栓塞)>体外(肝素抗凝管)
FXII
血小板
促凝
促进酶促反应
抗凝
体外抗凝(抗凝管)
体内抗凝
纤维蛋白的溶解(纤溶)
纤溶是已经形成了纤维蛋白要溶解,
抗凝是阻止纤维蛋白的形成,还没形成纤维蛋白
检测FDPs:3P试验
最简单的FDPs:D-二聚体(正常<0.5mg/L)
FDPs通常不再发生凝固,其中部分小肽还具有抗凝血作用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FXIIa、激肽释放酶
血型=RBC膜上的抗原(凝集原)VS抗体:血浆中存在相应抗体(凝集素)
ABH基因控制细胞合成某种特异的转糖基酶
ABO血型 Rh血型(D、E、C、c、e)
D抗原抗原性最强
表型 A、B、AB、O Rh+、Rh-
基因型 AA、AO、BB、BO、AB、OO D+抗原、D-抗原
抗原特异性 寡糖链 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抗体 天然抗体(IgM,不能通过胎盘,冷抗体) 无天然抗体,可有免疫抗体(IgG)
免疫抗体(IgG,能通过胎盘,温抗体) Rh+不能输血第二次Rh-
第二胎新生儿溶血
以前叫“万能供血者”
万能受血者
过去:缺乏同型血,输入少量配血基本相合的血液(<200ml),血清中抗体效价<1:200,输血速度不宜太快
成分输血
自体输血
血量(体重的7%~8%,每千克70~80ml,体重为60kg的人血量为4.2~4.8L)
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
在运动或大出血等情况下储存血量快被动员释放出来,以补充循环血量
嗜酸性脓肿(脓是嗜酸性形成的)
形成胶渗压(锁水),保持部分水于血管内(使血管内外水平衡)
阿司匹林也可以与T3、T4竞争性结合白蛋白,
使游离状态的T3、T4含量更高
胆红素
脂肪酸
钙离子
磺胺类药物
参与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等过程
免疫作用:抗体
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合成新的蛋白质
烧伤↑
真红↑
增高=血液浓缩(脱水)/红细胞增多(真红)
下降=血液稀释(水中毒)/红细胞减少(贫血)
吸烟
穿刺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首要条件是内皮细胞损伤
血小板聚集 缩血管
TXA2 ++(正反馈) +
PGI2 -- -
NO -(cGMP↑) -
血小板不能粘附
FVIIIa被PC灭活
抗凝:华法林、肝素
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纤溶:rt-PA、u-PA(肺栓塞、心梗)
免疫细胞识别自我和非自我的关键分子,是引起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最重要抗原(超急性排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