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岁月还可以迎头赶上。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多识广的朋友。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有九种思考: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明白了没,听的时要思考听清楚了没,待人接物时,要想想脸色是否温和,样貌是否恭敬,说话时要想想是否忠实,做事时要想想是否严肃认真,有疑难时要想着询问,气愤发怒时要想想可能产生的后患,看见可得的要想想是否合于义。
已经做过的事就不用再提了,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得失与责任。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人如果一直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人要能够自我反省,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话说得好就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就废弃他的好言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情不忍耐,就会扰乱了大的谋略。
人能不断使道得以完善,道却不能使人得以完善。
我曾经整日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思考问题,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是真的过错。
面对仁的时候,就算是我的老师,也不能让我退让。
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志向不同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
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表达又找不到合适的言辞表达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东西,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重复教他了。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人的原始天性是相近的,只是在后天不同的环境中受到不同的影响后才会产生区别。
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外表强硬,内心虚弱,以小人作比喻,大概就像钻墙洞的盗贼吧?
把听到的传闻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恃宠者与小人难以相处。
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
君子会使人感到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庄严可畏,接近他时却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则严厉不苟。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嘴里吃着东西的时候不说话,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就不要发出声音吵到他人。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居于上位的人爱好礼仪,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恭敬的;居于上位的人爱好道义,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在上位的人只要喜好诚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
自身端正,不用命令人们就会遵行;自身不端正,虽发命令也没有人听从。
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到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说话一定要诚信,做事一定要坚定果断。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财富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就不能真正的拥有它。贫穷与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摆脱它,宁可不摆脱。君子如果违背了仁德的准则,又怎么能是君子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君子心中想的是仁德,小人所思的是财产;君子想的是规则,小人想的是惠利。
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父母还健在时,就不要远离他们;如果一定要出远门,也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品德高尚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处。
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岁就有了自己的德行和做人的原则;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能接受;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用途。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闵子骞这个人平常不大说话,但一开口必定说到要害上。
超过和不足是一样的。
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分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不会凋谢的。
不断求取知识的人就不会被遇到的事情所迷惑;真诚的待人如己,以至于不再为个人得失而忧愁;勇敢的实践前行以至于不再畏惧任何困难。
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烂草加泥巴垒成的墙无法粉刷。
他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出门与同仁行礼如见贵客一般,对百姓如大祭一样凝重,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君子做事肃敬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合乎礼仪,那四海之内,都是兄弟了。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粮食储备充足,军备充足及人民的信服。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君子的品如风,小人的品如草。草上刮起风,草一定会倒。
选拔正直的人,罢黜各种奸邪之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高尚的人凭借文才聚会朋友,凭借朋友辅助仁爱。
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贫穷却不抱怨,是很难做到的,富贵而不骄纵是容易做到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恳守信就会得到民众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功绩,公正则大家心悦诚服。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