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东西问题
发展——南北问题(核心)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是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概括;三步走战略;基本路线。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邓小平理论逐步走向成熟
评价邓小平(总设计师)和邓小平理论
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概括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邓小平的地位;进一步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前提——解放生产力)
根本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社会主义最大优越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明确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做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有力的推动和保证的改革开放的进行
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体现了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基本国情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发展生产力
解决人民温饱
达到小康水平
基本实现现代化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坚持一个中国
两制并存
高度自治
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三大优良作风。
十三大
1981-1990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1991-20世纪末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21世纪中叶 基本实现现代化
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统一的基础
两制并存。国家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高度自治,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实践中首先应用以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香港,香港和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
十三大
(1956年)社会主义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十五大进一步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和重大突破
①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②党的基本路线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党的十九大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不仅将“美丽”纳入了基本路线,而且将“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扩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提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中国共产党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国家的生命线
人民的幸福线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人民这一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
发展要抓住机遇,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从而相应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
如何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邓小平高度评价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