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最早见于唐朝孔颖达的著作《毛诗正义》、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多次提及课程与目前的课程的含义基本相似;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
学科课程也称为分科课程,指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的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优点:短时间内学生能获得系统性的知识;有利于保证学习的逻辑性、系统性、整体性,有利于教师教授,学生巩固学习
缺点: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间的联系
经验课程又称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具有过程的实践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的特点
缺点:学生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分科课程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 ,形成不同的教学科目
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某一领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知识素养 ,同时造成学生学习任务繁重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课程的实施要求)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课程开发、管理的主体)
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自上而下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属于一级课程
由地方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及各地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二级课程的编订权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县、校不经批准无权编订
由学校参照国家课程标准、地方课程框架和本校学生的兴趣、需要而开发的,旨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属三级课程
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特点:有计划性
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
特点:自发性、个性化的
社会因素
儿童因素
知识因素
课程传统
课程理论
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
是课程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蓝图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系统化
具体化
层次化
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设置分科课程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教育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我们全面领会和理解新课程结构的三把钥匙
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课程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内容体系
也称为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培养计划,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的指导性文件
包括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计划的原则、学科设置和各学科的主要任务、学科开设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也称为教学大纲,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
地位: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课程编制的第三个层次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辨析:教材不等于教科书,教材是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视听 材料等,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三种表现形式: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和教科书
博比特提出
现代课程论之父-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较早使用学习经验一词
课程组织的取向
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直线式与螺旋式
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包括教材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
辨析: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发生联系的,并对教学产生影响的资源,才是课程资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
课程的素材或来源
教材是最常见的素材性资源
指与课程实施有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体、设备和设施和环境
制约着课程实施范围和实施水平
易于开发、利用
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国家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和学校课程资源
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教师层面
学生层面
学校层面
社会层面
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忠实取向
相互适应取向
创生取向
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规定的必修课程
是跨学科实践课程
是动态开放性课程
自主性
开放性
实践性
连续性
整合性
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
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
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制作
军训、学工、学农
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