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或糖原在细胞质中分解生成乳酸并产生少量ATP的过程,又称乳酸发酵
一次裂解反应——6 C 变2个 3 C
一次脱氧——NAD 变 NADH
两次消耗ATP
两个高能化合物,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2ATP)
己糖激酶
6-磷酸果糖激酶-1
丙酮酸激酶
乳酸生成: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机体缺氧状况下,能够迅速提供能量
有氧状况下,为某些组织细胞提供能量,为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提供唯一能量保障。
糖酵解过程的中间产物为其他物质生物合成提供材料。
从1分子葡萄糖开始净生成2分子ATP ★(从糖原开始,则净生成3分子ATP)
底物水平磷酸化:指将高能代谢物分子中的能量直接转移至ADP或GDP生成ATP或GTP的过程。
使糖酵解途经中生成的NADH和H+重新转变成NAD+,保证糖酵解过程继续运行。
是糖分解供能的主要方式
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或糖原在细胞质与线粒体中彻底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并产生大量ATP的过程。
葡萄糖生成丙酮酸,同糖酵解
乙酰CoA的彻底氧化分解
TAC,从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开始,经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乙酰CoA被氧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而草酰乙酸得以再生,同时生成大量能量的过程。
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两次脱羧,生成两分子二氧化碳
柠檬酸合酶
异柠檬酸脱氢酶
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
三次生成NADH和H+
一次生成FADH2
三羧酸循环一次共生成 10分子ATP
在循环中,中间产物本身无量的变化,由于中间产物进入其他代谢途径影响循环的进程,需补充以保证循环的正常运转
是机体获取能量供应的主要方式
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素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
是糖、脂、蛋白质代谢联系的枢纽
每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可净生成30或32分子ATP
葡萄糖分解代谢的另一途径,其主要意义不是生成ATP,而是生成磷酸核糖和NADPH
缺乏此限速酶会导致NADPH和G-SH减少,红细胞易破裂,产生溶血性贫血。
蚕豆病
保护红细胞膜蛋白结构的完整性
为核酸的生物合成 提供原料:5-磷酸核糖
a. 体内多种合成反应的供氢体
b. NADPH参与体内的羟化反应
c. NADPH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维持G-SH(还原性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
糖酵解的逆反应过程
机体组织细胞将各种非糖物质(乳酸、丙酮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合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乳酸、丙酸酮、甘油、生糖氨基酸等
肝(主要)、肾(次要)线粒体和细胞质
葡萄糖-6-磷酸酶
果糖二磷酸酶-1
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糖异生作用的主要生理意义是:在饥饿的状态下,保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是餐后补充或恢复肝糖原储备的重要途径
长期饥饿或禁食时,肾糖异生增强,促进酸性物质的排出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
消耗一分子ATP和一分子UTP
糖原合酶
需要糖原引物
形成α-1,4 糖苷键
分支酶
α-1,6糖苷键合成作用
α-1,4糖苷键水解作用
糖原磷酸化酶
只能水解α-1,4糖苷键
因含有葡萄糖-6-磷酸酶,故可以直接分解补充血糖
因缺乏此酶,故不能直接转变为葡萄糖
转移葡萄糖残基:α-1,4-葡聚糖转移酶(先)
水解α-1,6-糖苷键:α-1,6-葡萄糖苷酶(后)
氧化分解为机体生命活动供能(50~70%)
细胞的结构成分:细胞膜、多数细胞器膜
为其他生物分子的合成提供碳骨架:合成某些核酸、脂肪、蛋白质等物质的原料
参与其他生物学活动
血糖实质血液中的葡萄糖
3.9~6.0mmol/L
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入血(主要)
储存的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入血
非糖物质(乳酸、甘油、氨基酸等)通过糖异生作用转变为葡萄糖
葡萄糖在各组细胞中氧化分解供能(主要)
葡萄糖在肝和肌肉组织中合成糖原储存起来
葡萄糖转变为非糖物质
葡萄糖转变为其他糖类及其衍生物(通过磷酸戊糖途径等)
机体排出尿糖
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
胰岛素
空腹血糖浓度高于7.2mmol/L时
空腹血糖水平低于2.8mmol/L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