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
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是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小说集 《故事新编》《彷徨》《呐喊》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杂文集 《坟》《热风集》《华盖集》
批判国民性的弱点,即批判“阿Q相"
揭露当时社会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反映农民的苦难和革命要求
提出了农民革命和出路问题
对革命前途问题的探索
表现了鲁迅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
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
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在阿Q身上,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
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地盘剥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采用了典型化的手法
叙述体的结构
犀利的幽默和讽刺
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人物对话的性格化上
游戏模仿的解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