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
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
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分裂的局面。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
知州实施三年一换制度,频繁调动,各州设通判,以分知州之权。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自留,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制武将,但对军队建设极为重视,每年财政支出的七八成用于军队。
作用: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
弊端:将不专兵,兵无常帅,战斗力减弱;重用文官,形成官僚集团,机构重叠,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效率下降,加大财政支出。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长迁迅速。
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黄袍加身: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抗辽。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部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
杯酒释兵权